“廣汽集團新的轉型變革已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我們將砥礪前行、不負眾望,未來三年為大家呈現一個全新的廣汽!”
站在2024年年尾,身為集團總經理的馮興亞很是篤定地給了外界一個期待,一個事關廣汽未來走勢的規劃。
但回看過去這一年,如果說,市場快速變化的給了所有新人多少次亮劍的機會,廣汽這一年遇到的挑戰就有多頻繁。
自從大環境不斷圍繞電動化大做文章開始,和許多大型汽車集團一樣,擁有不少合資業務的廣汽,一方面受到燃油車市場壓縮帶來的轉型壓力,另一方面,輿論上的不可控也使其對于當下市場發展的方向,陷入了深思。
“究竟該如何走下去,又該如何從困境中解脫?”廣汽真的清楚這一課題的答案,該從哪個角度尋找嗎?
此前,很多人會認為,對于背靠合資成長的汽車集團而言,估計一時半會兒還無法掙脫定向思維帶來的枷鎖。要想在轉型中平衡好各個板塊的業務發展,談何容易。如今的中國車市,哪有什么發展規律可循,面對多變的競爭業態,單論體系都有可能禁錮住企業的發展步伐。
話雖如此,但又不得不說,隨著全行業卷技術、卷營銷的勢頭逐漸滲透進各個角落,曾經的國企作風幾乎在大型汽車集團中被抹除殆盡。
所以,今時今日,當廣汽敢于在公開場合對外宣布啟動三年“番禺行動”,全力推進新一輪改革,未來三年在研發和產業化方面將至少投入500億元。并且希望通過四大改革舉措,五大保障,在2027年實現自主品牌占集團總銷量60%以上,挑戰自主品牌銷量200萬輛。
我們更愿意相信,這樣的說辭,并非場面話。而從合資到自主,廣汽所暢想的未來,總有著更為具象的規劃和手段作著支撐。
合資維穩是改革前提
對于當下的市場,廣汽自己也說了,隨著新能源滲透率連續數月過半,自主品牌已經成為國內汽車市場新的主導力量。
同時,汽車行業的產品結構和競爭主體都發生了根本變化,新能源汽車也進入了智能化的下半場,汽車企業都站上了新的起跑線。想必這些產業背景,都成為廣汽往后發展所要著重考慮的關鍵。
那基于此前提,年關將至,不管廣汽是否給出以三年番禺計劃再造新廣汽的豪言,對于外界來說,我們更想從現有的前期準備中看到屬于廣汽的底氣。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在廣汽的版圖中,合資車企的發展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就意味著,任何計劃的落地都離不開現有合資公司的覺醒。
這兩年,因為Jeep、三菱品牌在華受眾越來越少,廣汽菲克、廣汽三菱的消亡總是讓人感到些無奈,但歸根結底是,現在的中國市場早已容不下任何一家跟不上時代步伐的汽車公司,和是不是合資并無特別的關系。
不過,對于廣汽自身來說,當合資業務從大而全的發展聚焦到廣汽豐田和廣汽本田這兩家身上,當下所要解決的不單單是要維持傳祺和埃安的發展態勢,將整個集團帶回到多年前的巔峰,依舊是擺在明面上的。
為此,雖然豐田和本田總有著自己的堅持,但廣汽的意思是,合資企業的未來顯然不會沿著老路任其發展。
就像馮興亞所給的預測,隨著技術和市場競爭的變化,合資公司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水平上,包括投入的人力和資源上,將會進一步擴大。
從現在開始,以廣汽豐田 鉑智3X和廣汽本田燁P7正式發布為節點,廣汽合資業務或將重啟新征途,有著時代向前發展的自驅力從中推動著企業對中國市場有著更好的認識。更重要的一點,合資企業要想找到自信,一定離不開整個集團對于中國車市真正的洞察。
鑒于今年的市場表現,我們都知道,受制于整體市場對合資品牌的擠壓,廣汽合資業務所承受的壓力幾乎是肉眼可見的。
在電動化轉型的節奏制約下,要想和其他中國車企掰一掰手腕,還是很有難度的。特別是在輿論導向都那么不利的前提下,破圈還真不知從何種角度切入。
那如今來看,隨著廣汽集團以三年“番禺行動”為目標,啟動自上而下的全盤改革,很大程度也在推動著整個合資業務的重心從過去的放養式發展回歸到維持穩態進步和自我沉淀之上。
當然,說到底,不管廣汽豐田和廣汽本田后續會采取哪種活法,廣汽集團要想在行業競爭中奪得些許優勢,其未來的業務重點和主戰場一定是取決于傳祺和埃安兩個未來將在行業中處于在怎么的地位。
時間不等人,改革正當時
前不久,我們能看到,廣汽集團將總部從廣州CBD遷往了番禺。聽到這樣的消息,外界會認為,這是因為廣汽今年的市場表現不佳所導致的連鎖反應,為了節約運營成本,不得不將總部搬到廠區。
對此,馮興亞倒也打趣說到,“地處CBD的廣汽中心本就是廣汽自有物業,并不存在什么交不起房租的事。”那說到底,僅僅是從這一小小的舉動中,我們能得到的信息就是,廣汽需要即刻加速整個集團自下而上的決策的速度。
“如果你要決策,你就必須聽到炮火。”別看,馮興亞后續的解釋如此直白,可在我看來,身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還真沒什么比打通企業上層和市場之間的溝通渠道,其效果顯露地更直觀,更迅速。
“提升研產供銷一體化能力,加強資源協同,精簡組織架構,優化人員配置,壓縮編制和部門,合并職能,以實現生產效率最大化、綜合成本最低化,從而提升產品綜合競爭力,改善邊際收益,提高盈利能力。”
既然這是集團高層希望看到廣汽的未來發展,那么以此為基礎,所有事關傳祺和埃安的改革也都變得很好理解了。
目前,廣汽的確在自主研發上,投入累計超過500億元,專利申請超2萬件,其中發明專利占比超42%。在新能源領域,已經量產了行業領先的彈匣電池、超級快充、夸克電驅技術,全固態電池技術也將按計劃在2026年裝車搭載。
但就形勢的嚴峻,馮興亞提出,廣汽未來三年,自主品牌22款全新車型將密集推出,其中2025年上市7款,全面覆蓋純電、增程、插混等所有主流新能源動力形式;在研發和產業化方面,集團將至少投入500億元,確保“番禺行動”的資金需求;在推行“328”人才工程的基礎上,還將實施人才倍增計劃,壯大人才隊伍。
想必,在這其中,落在傳祺和埃安身上的擔子和任務一定是最重的。
一直以來,對于自主發展,兩者總有著自己的側重,為了避免同業競爭,主抓燃油(混動)車市場的傳祺和發力純電動的埃安都有著明顯界限的發展規劃。但現階段,隨著各家堅持的技術邊界愈發模糊,為求降本增效,廣汽也唯有對自主業務加以重整。
在數次公開場合,埃安總經理古惠南早早就表達了,埃安會將增程動力放入產品序列中。而本屆廣州車展,隨著昊鉑HL真的以雙動力形式來到了我們面前,事關埃安混動化的發展規劃自然就落地了。
其實,在自主品牌的建設上,廣汽的表現一直都不差。
傳祺幾乎是中國品牌中唯一一個能完全聚焦在MPV市場中的那一家。論純電動車的年銷成績,埃安這兩年也始終處在行業前三的位置。于此同時,兩者國際化進程到如今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只是,競爭變得激烈,市場對于廣汽的要求也就變得更多了。
往后,廣汽能否通過改革狠狠填補起2024年和頭部中國車企相比所落下的差距,的確還不好說。
但事到如今,就像馮興亞給出的自我總結一樣,“如果沒有改革,如果沒有下定決心全面調整和改變,每個企業都會面臨相同的危機,所以廣汽不能等,并下決心開始行動,發布了廣汽三年‘番禺行動’,這就是應對大勢和經營狀況所做出的全面、徹底的改革。”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254599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