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如果要為剛剛過去2024年的中國車市錨定一個關鍵詞,我會毫不猶豫的把選票投給“內卷”。
或許,有人會質疑道,不是2023年完全一樣?
對此,只想說:“競爭的強度,儼然呈現幾何倍數的增長。隨著一家又一家的主機廠接連倒下,血腥的氣息早已彌漫整個大盤。”
作為親歷者,心中油然而生的更多是一種敬畏與感慨之情。無論是誰,身處這個電動化轉型浪潮愈演愈烈的時代,試圖留在風云變幻的牌桌上繼續分羹,都得狠狠脫一層皮。
也要求大家在產品層面、營銷層面、研發層面、財務層面、銷售層面、服務層面,做到沒有明顯的短板。
至于已然到來的2025年,可以預見的是,上述提及所有的維度,廝殺肯定會繼續加劇,甚至不會留給弱者片刻喘息的機會。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局面將是,“細分藍海將徹底從中國車市消失。”
換言之,每一個板塊,都會經歷越來越猛烈的飽和式攻擊,每賣一輛新車都像是在充滿荊棘的森林搶肉吃。而做出這般判斷的根本原因,還是由于看到了新能源SUV板塊的暗潮涌動。
好賣又賺錢,誰能不眼饞?
回顧整個2024年,理想L系列與問界M系列多款中型、中大型、大型新能源SUV的熱銷,無疑令諸多競爭對手感到眼饞。
尤其是當不少品牌都陷入到價格戰的泥潭,它們卻因為足夠精準的產品定位,好賣又賺錢的時候。
無獨有偶,被扣上“小理想”帽子的零跑,憑借擁有極致性價比的C系列三款新能源SUV,單月交付量穩穩邁過4萬輛大關。躍升的速度,令整個行業感到驚訝與意外。
也恰恰基于這樣的背景,就目前已知的信息來看,將會有一大波類似的“新品”,開始進行瘋狂的跟進。
從傳祺S7,到昊鉑HL,到啟源C798,到騰勢N9,到 深藍S09,雖然價格各不相同,但全都虎視眈眈的盯著同樣的“蛋糕”。
而大吉利旗下,從銀河,到領克,再到極氪,則會針對國內消費者的偏愛,接連做出行之有效的動作。
反觀“蔚小理”中的其它兩家,小鵬G9改款箭在弦上,家族旗艦SUV大概率也會在2025年登場;蔚來第二品牌樂道,確認將在L60之后,繼續推出一款大五座和一款六座純電SUV。
包括智己、嵐圖、阿維塔在內的等等“國家隊選手”,同樣會帶著巨大的決心參與其中。另外,還有小米YU7的虎視眈眈……
總之,明晃晃的趨勢擺在那里。無論理想、問界也好,零跑也罷,舒舒服服躺在細分藍海收割的日子到頭了。按照目前的局面來看,相信沒有誰敢說自己手中握有絕對的“王炸”。
再次拿理想為例,傳言其2025年銷量目標為70萬輛。
講道理,相比2024年的同比提升并不算炸裂。或許,在這家新勢力造車的深度思考中,礙于增程板塊的不斷承壓,純電板塊的前景未知,低調點總比屆時被打臉要強。而它的相對保守,已然映射出接下來的“由藍轉紅”會多恐怖。
繼續望向更深處,中型、中大型、大型新能源SUV內卷帶來的最直接結果,除了該細分板塊血流成河之外,傳統燃油車的覆滅將會提速,合資品牌的腹地還會遭受更猛烈的沖擊。
對此,想要提醒所有參與其中的主機廠:“千萬別高估自己,千萬別低估別人。”
更直白來說,接下來只有在產品端、定價端、產能端、營銷端做到十分充沛的準備,才有概率取得向好的成績單。天時、地利、人和,都必須占據。
否則,只會成為所謂的“炮灰”與“墊腳石”。
沒有細分藍海,只有成片血紅
32.80%、35.80%、41.60%、43.70%、47.00%、48.40%、51.10%、53.90%、53.30%、52.70%、52.30%。
相信大多數讀者,對于本段開篇拋出的一連串數字感到費解,不禁好奇這究竟是什么?至于答案,非常簡單:“2024年1-11月以來,新能源車的零售滲透率。”
換言之,眼下觀察中國車市油電轉化進程最好的錨點,沒有之一。
實際上,早在去年年初,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就曾拋出他的判斷:“單月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一定會突破50%大關。”
此話一出,瞬間遭到了撲面而來的口誅筆伐。可最終明晃晃的成績單,儼然讓質疑聲煙消云散。
由此進一步聚焦,自2024年7月以來,上述關鍵數據已經穩定邁過50%大關,新能源車相比傳統燃油車,真正意義上的開始成為終端消費者的“主流選擇”。
從1月的32.80%,到7月的51.10%,短短6個月的時間,零售滲透率足足暴漲20%,大有一副“摧枯拉朽”之勢。
至于背后的原因,肯定與潛客認知的轉變、政策的給力支持以及主機廠尤其是自主品牌愈發瘋狂的推新與迭代有關。層層疊加、催化與助推之下,共同促成了整個大盤的欣欣向榮。
而隨著2025年的到來,該項數據又會沖向多高,成為了大家所關心的話題。
殊不知,就在近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在媒體溝通會上做出了預測。
“中國車市整體穩中有進,全年銷量為3200萬輛左右,其中國內市場銷量為2600萬輛左右,增速為3%。樂觀估計,2025年新能源車銷量將達到1650萬輛左右(含出口),增速近30%,滲透率超50%。內需有望達到1500萬輛,滲透率超55%。”
隨后,他還補充道:“結合整個宏觀形勢和汽車行業發展規律等,我國汽車行業已經進入平穩增長的階段。其中,新能源車仍處于積累規模效益、夯實優勢的關鍵期。”
也就是說,“油電之爭”正式進入到了相互僵持與制衡階段,并不會馬上出現新能源車以摧枯拉朽之勢徹底碾壓傳統燃油車。
對于這樣的判斷,理性客觀地講我很贊成。
不過,恰恰因為前者迎來了對于后者最為重要的攻堅之戰,如文章開篇提及的那樣,2025年中國車市的廝殺肯定會繼續加劇,甚至不會留給弱者片刻喘息的機會。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局面一定是:“僅剩的細分藍海全部轉紅。”
管你轎車也好,SUV也罷,還是MPV,包括硬派越野,甚至行政級旗艦,只要有利可圖“喪心病狂”的主機廠們就會一股腦的鉆進去,潛臺詞像極了:“萬一做成了呢?”
而已然開啟的365天,身為終端消費者,肯定是幸福的。因為大家將見證一個品牌營銷鋪天蓋地、產品推新應接不暇、最終定價誠意滿滿的盛世,并且完全從曾經的賣方市場轉變為今天的買方市場。
相比之下,對于車企來說,只能算是一個危與機并存的時代,回頭便是萬丈深淵,抬頭也能看到頂峰。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259087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