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眾多新能源汽車、電動汽車聯盟中,央企電動車產業聯盟最受人關注。該聯盟自去年8月成立以來,鮮見媒體報道工作進展,這使得外界猜疑不斷。9個月來,該聯盟的工作是大有進展,還是雷聲大、雨點小,毫無作為?聯盟成員企業是精誠合作,還是各干各的?聯盟離電動汽車市場化還有多遠?前不久,帶著這些問題,作者進行了多方采訪,初步了解到該聯盟成立以來的工作進展。
成員企業增至20家
今年3月上旬,國資委在北京召開央企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工作會議。會議召開之前,在國資委機關大院舉辦了央企2010年純電動汽車展示會。國資委的主要領導及機關工作人員參觀了純電動汽車,并進行了試乘試駕。
雖然只是一個小范圍的內部展示活動,但是聯盟內汽車企業都帶來了自己的電動汽車。一汽集團展示了奔騰B50和威志,東風集團帶來了鄭州日產的帥客(商用車)和奧丁(SUV),中國長安展示了奔奔LOVE和C303。
這個小規模的內部展示活動可以看做是對聯盟成立以來的一個成果展示,也從側面體現了央企聯盟的實力。
聯手攻克共性技術,提高電動車水平是聯盟企業的首要任務。到目前為止,該聯盟已經對共性技術組織了三輪梳理工作,從整車、電驅動、電池和充電服務4個專業,共整理出6個總成/系統、20個技術方向、86項研究課題。其中,整車45項(車身底板12項、底盤平臺19項、電子控制14項),電驅動7項,電池材料、單體及系統三個層面22項,充電與服務梳理出充電技術和運營管理兩個方面12項,基本涵蓋了支撐電動汽車平臺開發的各個方面。共性技術的梳理明確了聯盟成員技術攻關方向,為平臺搭建和車型開發奠定了基礎。
今年3月,又有4家國字頭企業成為聯盟的新成員,分別是: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中國五礦集團公司、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這4家企業將重點加強電池原材料、汽車電子元器件及控制系統的研發、生產及供應。加上原有的16家成員企業,央企電動汽車產業聯盟構建的電動汽車產業鏈更加完善,實力更加強大。
據相關人士介紹,由國資委牽頭成立的央企電動車聯盟,是目前國內同類聯盟中實力最強的一個,主要體現在產業鏈最完整,整車設計和研發能力最強,專利數量最多,試驗、驗證和檢測體系最完善,評價體系、裝備能力、生產能力最強等。
產業鏈合力逐步形成
在央企電動車聯盟中,20家企業個個實力雄厚,如何對這些企業的資源進行整合,形成一股合力,從而成為我國發展電動汽車產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對央企聯盟的重大考驗。
如何形成合力?9個月來,該聯盟圍繞共性技術、過渡車型、平臺車型、標準化等工作,通過編制聯盟電動汽車標準,組織搭建共享平臺和技術交流平臺,促進聯盟內企業互訪等,加緊產業鏈上下游和企業間的橫向交流與合作,使聯盟成為一個運行順暢、高效的統一體。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該聯盟召開了聯盟標準啟動大會,與會單位一致同意編制”聯盟標準”,以此規范聯盟產品;同意優先解決產業鏈上下游的物理接口和通訊標準,再按整車、電池、電機、充電四大板塊建立標準。目前,產業鏈上下游接口和通訊方面的7項標準正在征求意見。
聯盟內企業之間的合作也在陸續展開。比如,國家電網公司與整車企業在充電接口、通信協議和充換電模式上達成共識;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與中國一汽就動力電池、鋁合金材料等優勢領域達成合作意向;中國一汽與中海油公司、國家電網公司共同策劃在天津聯合組織示范運行等。
據了解,自聯盟成立以來,聯盟內的三個專委會多次舉行研討會,成效顯著。整車及電驅動專委會達成了搭建電動車技術平臺的共識,確定了以開發過渡車型、平臺車型和共性技術為聯盟工作的主要內容,明確了產品規劃、車型及方案、共性技術;電池專委會明確了共性技術,提出了電池標準化建設內容;充電與服務專委會明確了工作職責。
按照《中央企業電動汽車產業三年發展規劃》,到2015年,央企聯盟將完成搭建從A000~A級的3款全新的共享平臺車型。目前,聯盟內企業已經明確分工,并啟動項目計劃。
( 編輯/邵陽 )
來源:汽車網-中國汽車報
作者:綜合報道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5246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