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事也許是「不可避免」的。」余凱說。
3月24日晚上,海淀的辦公樓里依舊燈火通明,在碩大的開放辦公間的一角,余凱手快速敲擊著鍵盤,在忙著什么。2015 年這位百度 IDL 常務副院長,深度學習實驗室主任離職創業,創立了這個一直堅持「嵌入式人工智能」的公司——地平線。而這個已經擴大到 300 多人的公司依舊保持著創業的感覺。
「軟硬一體,面向終端」,地平線這家公司沿著這條線越走越聚焦。余凱的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自動駕駛芯片上,而這也正是我們來找他的原因。
最近因為 Uber 自動駕駛汽車撞死行人的事件持續發酵,對整個業界的影響,甚至是引發了大眾的恐慌新技術的情緒。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認為這件事更應該理性看待,于是決定利用新的音頻節目做一次嘗試,和余凱理性的聊聊這件事前因后果。
余凱很快就同意了,因為也許在這件事背后,卻有另一群人一直以來的堅持。到了節目的尾聲,余凱說「我確實做了件瘋狂的事,但這是因為「必然」,而不是遵循「因果」。」
理性與感性
「這種事對自動駕駛行業來說也許是「不可避免」的。」余凱說。「你不知道這個鞋子什么時候落下來,落到誰頭上。」
從 2012 年開始,Google 的 Waymo 、Uber、通用 Cruise 等等公司的上百輛自動駕駛汽車開始陸續的在開放道路上做測試。甚至 Waymo 已經完成了超過 500 萬英里的測試,而像通用 Cruise 這樣已經開始了全天 24 小時不間斷的測試,進度加快難免會有一些小事故發生,可以說這更像互聯網行業所說的「快速試錯」。
Uber 這件事還沒有最終調查結果,但我們需要的是理性的看待。這有可能是一個隨機事件,這意味這它是一個不可重復的漏洞,沒有辦法通過系統性的方式改進,當然我們更愿意相信這是一個系統性的漏洞,可修復。
「首先,安全駕駛員在這個系統里缺少監管,未來自動駕駛汽車應該對安全駕駛員的有監控和并且要時刻主動提醒。」余凱評論說。車內視頻公布之后,安全員的不專心是很多人爭議的焦點。
現階段的自動駕駛汽車都帶著一個「大帽子」——有非常多的傳感器集成在頂部,所以傳感器高度冗余大家已經做的相對成熟了。「更重要的是內部的 MCU 處理器單元或者執行器有沒有做到雙備份,甚至是達到非常高的安全等級 ASIL D 的標準。」余凱評論說。
地平線創始人余凱
從「感知、融合定位、路徑規劃」這些處理器的每個模塊去分析安全性原因之外,我們聊到了另一個話題「理性與感性」。
「激情的感性和防范風險的理性交織在一起的,永遠不會有一方消失的。」余凱說。畢竟,從帆船到輪船、從馬車到汽車,在人類進步的歷史當中,這不是我們第一次在安全與技術進步之間搖擺不定。理性的分析才能有技術和社會的進步,但恰恰是因為有一些人非理性,具有冒險精神,帶來變量,才最終發現了新大陸。
地平線的「冒險」
「從標準上來說 Musk 有些地方也有錯,但確實客觀上他在更快速的推進一些事情。」余凱說。
不過 Uber 事件開始給過熱的自動駕駛產業降溫。Tesla 的一系列「激進」的自動駕駛實現方式,讓自動駕駛行業逐漸少了些「敬畏」。每個企業家需要冒險精神,但其實這種精神下深藏的是一個極度的理性,并不盲目,他們心中總會相信有一個東西是不變量。
而余凱內心一直相信的這個不變量是「自動駕駛在效率和功耗之間的斗爭是長期的」。
去年十月,NVIDIA 放出了一枚超重磅炸彈:全新的 Drive PX Pegasus 自動駕駛計算平臺,可以實現 Level 5 也就是完全自動化的無人駕駛。但這款硬件的功耗更是十分「恐怖」,整體達到 500W。
「功耗越高,不僅讓汽車續航里程下降,更重要的是失效率也會相應風險加大。」余凱說,「長期趨勢來看,自動駕駛領域的不變量是,單位功耗與處理的數據量與決策的準確性。」
所以地平線成了余凱的冒險。
因為某些原因,余凱的看到的這個趨勢沒能在百度落地,于是 2015 年,余凱毅然決定創業成立地平線,「做別人沒做的」。第一年地平線就宣布推出了一個全新的 BPU 架構(Brain Processing Unit, 地平線自主設計研發的高效的人工智能處理器架構)。
地平線就要去抓住這個不變量。但是這個不變量是要軟硬結合,算法和硬件完美結合,不僅難度和壁壘極高,更是極少的公司在做這件事情。
「如果你真的關注軟件,就應該做自己的硬件」這是圖靈獎獲得者、現代計算機的奠基人 Alan Kay 曾說過的對目前 IT 產業影響深遠的一句話。這也是喬布斯所信奉的,包括特斯拉 CEO 伊隆·馬斯克,也在 NIPS 大會上透露,特斯拉 Autopilot 硬件工程團隊正在開發專門的人工智能芯片。
圖靈獎獲得者、現代計算機的奠基人 Alan Kay
但地平線是一家創業公司,除了要形成軟件算法和硬件兩個領域的優勢,提前兩年左右定義未來的芯片更像是一個「賭博」。「首先沒個兩三年不行,而且非常容易失敗,幾千萬美金進去了,甚至可能沒發聲,產品都沒放出來就死了。」一位業內人士評論芯片創業說。
的確,因為在不能完全確定發展速度的情況下,現在去定義未來芯片的算法架構,這也許不一定能夠去滿足未來應用的需求。
一般來講,一個典型的芯片,在開始設計之前,整個軟件框架一定要確定下來。但這對地平線來說,他們的開始并不順利。「一開始,其實是搞的硬件的設計人員挺抓狂的。」余凱說。早在 2015 年開始,地平線內部的軟件會有一些小的決策點會不斷地推翻,而當時的話硬件方面也已經開始著手準備,所以軟件還時不時修改也讓內部出現了一些困難。
「2015 年的時候幾乎沒有人做深度神經網絡的定制化優化,我們自己做了,然后還做得比較激進,那么現在看起來的話,這個策略是非常對的。」余凱說。而其實給余凱更大信心的是另一個事件——谷歌在 2016 年推出了專用 AI 芯片 TPU。
創業兩年半后,地平線也發布了其自主研發的基于高斯架構的第一代人工智能視覺芯片——「征程(Journey)1.0」與「旭日(Sunrize)1.0」處理器,瞄準了智能駕駛、智能城市及智能商業三大場景。
「軟件和硬件的深度結合,導致效率千倍的提升,在單位時間內處理更多的數據,才能保證系統的可靠性。」余凱在節目里說到,這是它看到的自動駕駛領域的趨勢,「我確實做了件瘋狂的事,但這是因為「必然」,而不是遵循「因果」」。
而對于 Uber 的事件,也許不會讓這些創業者失去信心。相反,余凱認為「冒險精神不會被消失,自動駕駛不會因此減緩到來的步伐,這個警鐘導致行業發展加快也不是沒有可能。」
節目結束時,余凱對張鵬說,「我最近也在寫一篇文章,叫自動駕駛處理器是人工智能產業的珠穆朗瑪。」
來源:極客公園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65789
以上內容轉載自極客公園,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