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勢,這一在中國最早誕生的合資電動汽車品牌曾經被廣為看好,“戴姆勒+比亞迪”的黃金組合,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掀起多大的風浪,是可以想象的,因此當初被業界寄予厚望。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自公司成立以來,騰勢給人的感覺是經營慘淡,由于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成熟以及產品高端定位等綜合原因,使得騰勢成立8年來累計銷量才突破1萬輛。
騰勢如何繼續走下去?它會成為新能源汽車版的“觀致”嗎?隨著日前控股雙方的再次增資,騰勢或許還有扭轉乾坤的資本。
“公司控股子公司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對騰勢新能源增資人民幣4億元。騰勢新能源的另一股東戴姆勒大中華區投資有限公司同時對騰勢新能源增資人民幣4億元,雙方股東增資后,公司通過控股子公司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持有騰勢新能源的股權比例保持為50%。”這是5月28日,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就中德股東增資騰勢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一事發布的公告。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比亞迪和戴姆勒第一次給騰勢“輸血”。去年5月,比亞迪與戴姆勒就曾分別向騰勢增資5億元,使其注冊資本由2010年的23.6億元提升至33.6億元。
一年兩次增資,從騰勢方面來看,原因在于企業自身難以實現盈利,需要增資才能繼續發展。公開數據顯示,騰勢在2014~2017年這四年間,分別虧損2.6億元、5.7億元、13億元、4.8億元,共計虧損26.1億元,年均虧損6.5億元。換言之,這是一家持續“燒錢”不賺錢的企業,即使在中國補貼政策強力推動市場發展的幾年間,騰勢也沒有借勢騰飛。
公告顯示,此次股東雙方的增資主要用于日常營運所需的人員支出、市場廣告費用、支付供應商貨款、銀行本金償還及利息支出、整車采購車款、電池的升級及測試、服務網絡的建設等。
由此可見,此次增資有利于改善騰勢的資產負債率,推動其營運資金周轉。截至今年4月30日,騰勢資產總額為33.47億元、負債總額為29.03億元、凈資產為4.44億元;今年1~4月,騰勢的營業收入為0.71億元,凈利潤為-1.22億元。
公告還指出,騰勢將利用增資資金“進一步拓寬銷售及服務網絡,加強與奔馳核心戰略經銷商集團的合作,進入更多城市的多家奔馳店,銷售及服務網絡覆蓋全國一線和絕大部分的省會城市,大力提升新推出的高品質產品‘騰勢500’的銷量。”
騰勢銷量的不景氣,有著多方面原因,其高端定位是一大主因,補貼之后仍然高達30多萬元的價格,讓很多人對這個新品牌望而卻步。雖然有戴姆勒加持,但騰勢畢竟只是騰勢,并沒有被市場完全認可。此外產品的單一和銷售網絡的局限,也是重要原因。
那么,騰勢有機會打個翻身仗嗎?從當下的情況來看,其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潛在的不利因素。
作為合資品牌,能否有好的發展,一大關鍵在于母公司的態度。
相比以往,股東方之一的戴姆勒如今已開始全面發力新能源汽車市場。今年年初,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梅賽德斯-奔馳汽車集團全球總裁蔡澈表示,戴姆勒未來將投入140億歐元推進智能化和新能源技術發展,并進一步擴大與中國伙伴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領域的合作。到2022年,戴姆勒將累計推出10款純電動汽車,從2019年開始,戴姆勒將以“非常緊湊的節奏將它們逐步推向市場”。在這種情況下,騰勢作為戴姆勒在華的合資品牌,或將受到更多的重視,迎來新的發展機會。
從另一股東比亞迪來看,騰勢的發展和比亞迪的王朝系列并無產品上的沖突,反而形成中低端和高端品牌的搭配。可以預見,比亞迪在很大層面上會對騰勢的發展保持耐心并予以持續支持。
與此同時,騰勢當下仍面臨巨大挑戰。其一,一款車能否暢銷,并不完全取決于價格的高低,而是取決于性價比。過去,騰勢體現出來的性價比,并沒有得到消費者的廣泛認可,企業管理層需要好好調研一下市場,消費者到底需要一款什么樣的高端電動車。其二,在品牌知名度上,過去多年騰勢并沒有被廣大消費者所熟知。隨著跨國公司和合資企業紛紛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中高端新能源汽車的競爭將日趨激烈,騰勢能否脫穎而出獲得消費者認可,是一個嚴峻考驗。
來源:中國汽車報
作者:張忠岳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70596
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汽車報,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