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昔日無比風光的汽車零部件巨頭,一場腥風血雨真的要來了。
8月27日,據外媒報道,世界第二大汽車零部件制造商德國大陸集團(Continental AG)表示,公司正在考慮是否關閉包括德國在內的工廠,以對業務進行重組。此前有報道稱,公司動力總成部門的9家工廠可能被關閉。
大陸集團的艱難轉型,或只是零部件供應商們大象轉身的一個典型縮影。在電動化與智能化的趨勢下,這一行業即將迎來新一輪的劇變。
哀聲一片,“大象們”深陷困境
德國《漢諾威廣訊報》援引工會消息人士稱,大陸集團計劃關閉動力總成部門32個生產基地中的9個,這可能導致4000人失業。大陸集團是僅次于博世(Bosch)的全球第二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在全球60個國家擁有約24.4萬名員工。
此前的8月7日,大陸集團在其第二季度財報發布現場曾公開了相應的裁員計劃,并透露接下來可能會出售部分燃油發動機零部件業務的消息,尋求進一步削減成本。剛過去的第二季度,大陸集團凈利潤暴跌41%,至4.85億歐元。
1871年,大陸集團在漢諾威成立,主要產品包括輪胎、制動系統、車身穩定控制系統、發動機噴射系統、轉速表以及其它汽車和運輸零件等等。
隨著全球汽車銷量的低迷以及轉型帶來的巨額成本,汽車零部件制造商的日子都不好過。8月初,博世稱將開啟裁員計劃,并表示可能會出售部分燃油發動機零部件業務,該公司預計今年汽車產量將下降5%。彼時業界一片嘩然,集團董事會主席沃爾克馬爾?鄧納爾(Volkmar Denner)稱,囿于全球各大汽車制造商對柴油車生產需求的持續下降,公司不得不裁員以應對市場下滑的趨勢。
德國時間8月2日,另一巨頭采埃孚股份公司發布了2019年上半年業績:銷售額184億歐元,調整后的息稅前利潤(EBIT)約6.46億歐元,低于之前預期。采埃孚表示利潤低于預期的主要原因,是乘用車市場銷量下降、研發支出的進一步增加和新增廠房所需大量費用導致。
布局電動化
在全球越來越嚴的監管推動下,傳統汽車制造商緊跟趨勢,增加電動汽車的銷量,零部件制造商亦不得不適應這一電動化趨勢。
7月初,大陸集團表示,公司將在2030年之前停止開發汽油機及柴油機等內燃發動機。公司預計到2050年,公司新車幾乎全部為純電動汽車及燃料電池電池車,因此將進行業務轉型。此外,公司預測,2025年開始開發、2030年開始生產的內燃發動機將是最后一代內燃機。
大陸集團表示,公司將把更多的注意力和資金放在電力傳動系統上。其動力總成部門負責人安德里斯?沃爾夫(Andreas Wolf)表示,公司的這種轉型可能會持續數年。
電動車的興起將使汽車產業原有的零部件體系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完全統計顯示,未來燃油汽車零部件市場中約50%份額將消失。
底特律汽車行業分析師艾肯伯格認為,到2030年,全球每年生產的純電動、插電式混動力和輕度混動力的汽車將創造年產值2130億美元的電池、發動機和電子工業市場。
盤點多家零部件巨頭電動化的布局可以發現:電動化業務獨立運營、與業界巨頭聯合、切入整車制造領域生產純電動車等等,是這些企業的著力點。
新生意不好做
此外,重視中國市場、提前搶占智能出行高地,或是零部件企業的新生意。
大陸集團就在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電池系統、出行服務等領域進行了全面布局。
今年3月,大陸集團與中國電池供應商成飛集成通過各自旗下子公司成立合資公司,開發生產48V汽車電池系統;在智能網聯方面,大陸集團相繼與百度、英偉達等企業合作開發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等,發力汽車智能化。
6月,大陸集團重慶研發中心奠基儀式在兩江新區舉行,該研發中心總投資約2.8億元。7月,大陸集團宣布與滴滴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在智能互聯、出行服務、定制新能源互聯網汽車等領域合作,共同推動未來智能出行業務的發展。
此外,如博世亦宣布成立全新智能網聯事業部,專注于開發并銷售數字化交通服務等等。
在這些傳統廠商的新領域,或許他們會遇到另一個體量龐大的玩家。8月9日,華為在發布“鴻蒙操作系統”之時,還有一個同樣很重要的“系統”——華為智慧車載解決方案:HiCar。4月上海車展上,華為首次以世界級Tier1供應商(一級供應商)的身份登上展臺。
此前文件明確顯示,華為不造車,要成為面向汽車的增量ICT(信息和通訊融合技術)部件供應商,幫助企業造好車。
中國產業信息預測,全球電子零部件2019年的市場規模約為2285億美元,且電子零部件占汽車零部件的比例在不斷提升,市場規模在不斷擴大。目前,這個市場全球Top 10汽車電子供應商占70%市場份額。
中信建投證券一份研報指出,華為切入的方向就是對標博世、大陸等汽車電子公司。報告預測,預計華為在智能汽車電子零部件的銷售有望在未來十來年的時間內達到500億美元的量級。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說:“可能十年以后的汽車行業,華為又很牛,像現在的手機行業一樣。”或許,隨著華為的加入,未來汽車電子零部件產業面臨重新排座次的可能。
綜合新浪汽車、環球網及半導體投資聯盟、汽車公社、高工電動車網等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趙杰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97909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