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萬向集團董事長魯冠球在接受外媒采訪時放言:“會把萬向掙到的每一分收入都用來制造電動車,會大量燒錢,直到成功,或者萬向崩盤為止。”他透露,萬向正在集中精力在美國生產,未來將在中國獲得制造電動車的許可。
在外媒的報道中,魯冠球表示將打造“中國的特斯拉”,但事實上,萬向集團今年2月收購的菲斯科雖然曾為特斯拉最大的競爭對手,但二者的命運卻顯示出截然不同的樣貌。不少業內人士都曾表示,魯冠球要想振興菲斯科并非易事。
菲斯科與特斯拉的定位都是豪華電動跑車,目標消費人群也都是高端人士,且都曾接受來自美國能源部的汽車工業貸款。不同的是,菲斯科屬于增程式電動汽車,特斯拉屬于純電動車,在技術路線之外,更重要的不同,在于這兩家公司對于核心技術的掌控程度。
菲斯科的創始人亨里克是一位出色的汽車設計師,菲斯科對于汽車的設計尤為強調,而大量核心技術掌握在供應商手中。例如,菲斯科的底盤、混合動力控制系統等均屬于量子技術公司,電池技術屬于A123公司,生產則由芬蘭Valmet公司代工。大量技術外包的后果是,電池供應商A123公司的破產倒閉,直接導致菲斯科的卡瑪車型停產,訂單無限期延期交付,隨后美國能源部凍結貸款,菲斯科面臨破產的局面。
相比之下,特斯拉創建后的更多精力用于電池技術和控制系統的開發,特斯拉的電池技術被一些第三方公司認為領先競爭對手5到10年。
在萬向集團收購菲斯科之前,已先行收購了菲斯科的電池供應商A123,此舉為菲斯科未來的技術整合鋪平了道路。然而,魯冠球依然要面對菲斯科在技術上的一系列短板。
今年4月,在接受新京報作者采訪時,魯冠球就曾表示,振興菲斯科的關鍵是加大投資,“它破產就是因為沒有錢投了,那我們有錢,就由我們來給他們投資。具體投資多少錢,沒有標準。需要氧氣就給氧氣,需要輸血就輸血。”
萬向集團大事記
1969年,魯冠球以4000元錢,在錢塘江畔創辦農機修配廠。
1999年萬向集團涉足新能源車。
2010年5月,萬向集團與美國Ener1公司合資,在杭州建立全自動化的電芯及電池系統生產基地。
2012年2月,萬向投資1億美元與美國史密斯電動車公司成立合資公司,用于開發并生產電動商用車,包括純電動校車。
2013年1月28日,萬向正式以2.56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最大的新能源鋰電池制造企業A123。
2013年11月,曾是美國電動車領軍者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最大競爭對手的美國菲斯科公司,因經營不佳申請破產保護。
2014年2月15日凌晨,萬向集團擊敗“小超人”李澤楷,成為菲斯科的收購方,代價為1.492億美元。
來源:新京報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renwu/31646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