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動力電池行業人才非常緊缺,人員積累很少,小電池和動力電池的差異很大,這種差異性從材料、結構、工藝都可以改變,但這對于剛剛發展才幾年的行業來說,還要有很長的路要走。”日前,廣州天賜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電解液技術研發中心總監劉建生博士在接受《第一電動月刊》專訪時表示。
劉建生認為,雖然目前業界都表示全球鋰電市場是中日韓三國鼎立,但就動力電池的制備和材料方面而言,國內較日韓還有很大差距。另外,由于長久以來中國企業自動化程度就比較低,也給電池一致性問題的解決造成了很大的障礙。
事實上,小型鋰離子電池從1991年開始產業化到真正的完善和突破是到2000年,這期間走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而國內動力電池的發展也就是最近兩三年的事情,從業人員的經驗和知識儲備都不足以匹配現階段快速發展的需要。
不過可喜的是,現在國內很多動力電池制造企業已經認識到電池一致性及電池制備工藝的重要性,在資金投入、設備采購引進方面,業內企業都會優先考慮自動化的生產線。而國內企業也漸漸摒棄閉門造車的傳統觀念,積極引進國外技術,取長補短。就像萬向和美國Ener1創辦合資公司一樣,通過優勢互補的方式來加速發展。
在具體談到動力電池材料方面的技術改善問題時,劉建生稱”動力電池和小電池區別點主要體現在,成本要降得更低;電池壽命要更長,達5~10年;對安全性要求特別高,當然還有一些綜合性能比如電池的溫度使用范圍從-45℃到85℃這樣寬的范圍。要滿足動力電池低成本、高安全,必須要有新型的動力電池材料才能滿足這種要求。”
從使用三大材料來講,劉建生認為需要耐高電壓、高容的正極材料,高容量、不燃的負極材料以及匹配一些安全性能好、耐高電壓、溫度范圍寬的一些新型電解液體系,比如聚合物電解液、凝膠電解液的產業化,才可能真正實現動力電池的產業化。
”對現有的材料體系來講,廣州天賜電解液目前完全滿足了市場的需要,在使用壽命、包括高低溫兼顧、倍率性能及安全性能方面都得到了很多客戶的認可。而公司現在重點研發的方向主要集中在開發高安全、耐高電壓、長壽命型的電解液來改善電池的安全性能。目前天賜電解液高電壓對鐵鋰可以做到4.6V,錳摻三元可以做到4.5V,有了很好的突破,也申請了相關專利。”劉建生說。
在談到近期杭州電動出租車自燃事故時,劉建生認為這是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一個問題,其意義在于提醒了從業人員更多地去關注電池安全問題。而對于近期熱議的電動汽車行業標準,劉建生認為沒有很多數據及經驗支撐而制定出的標準是不科學的,目前出臺的標準也只能起到引導作用。
( 編輯/李艷嬌 )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張翠翠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renwu/5616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