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由GNEV官方機構主辦、第一電動網承辦的2018未來汽車展暨未來汽車開發者大會在上海嘉定汽車會展中心盛大開幕,云度新能源常務副總林密發表主題演講稱,電動汽車目前處于傳統平臺到兼容平臺的過渡期,未來要做全新的電氣化平臺,走進平民。
云度新能源常務副總林密
林密在演講中談到,現在電動汽車的電池技術、續航里程、輕量化運用等方面還處于1.0時代,未來隨著技術進步,能量密度的提升,將會進入一個使用成本平民化、智能體驗科技化、駕駛行為自動化的全新2.0時代。
以下為林密演講實錄:
很高興今天能來大會跟大家做一個交流,今天我的題目是“未來科技,走進平民化”,這個題目跟云度整個定位和產品的想法比較契合。
其實在我們的眼中,電動車在幾年前還是虛無縹渺,并沒有真正變成社會主流。今時今日已經毋庸置疑,電動車這個話題已經變得模糊起來,產生了更多的所謂互聯網汽車、新能源汽車,包括摩拜帶來的共享出行概念,加持了自動駕駛技術等非常好的未來想法。電動汽車作為整個技術載體,在這個基礎上用了很多新技術、新概念,開始變成了一個特別熱的話題。
理想照進現實,我們還是看看中國現在的狀況。來自于保監會的數據,2017年整個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分布,有點出乎大家所料,排名第一的不是首都北京,是山東。除了山東以外還有一個人口大省就是傳統汽車銷售大省河南,排在第五名。這就是出乎大家意料的地方,在政策最密集的北京并不是中國最大的電動車市場,最大的電動車市場是分布在人口比較密集的山東和河南區域。
當然了,同樣人口密集區域四川盆地在電動車的推廣上因為沒有強勢主機廠的推廣是走的比較慢的。由此回來看,電動車到底是誰在買,到底是誰在讓電動車產品最后真正走向千家萬戶。
在我們眼中比較有意思的是,現在電動車的狀態是1.0狀態,特色是什么?很多車都是在傳統平臺向電動和傳統的兼容平臺的過渡期。2013年還是2014年的國際車展,在國家政策推出以后,大量的車企開始在傳統燃油車上推出電動車。其實未來真正大行其道,或者五年以后我們坐在這里的時候,會發現所有的電動車大概并不是專為電動車設計的2.0平臺,它的技術層面、輕量化技術的應用會更高,整個設計層面,包括尺寸化的伸縮性、零部件的簡單構造、數量的減少,通用平臺性以及包括未來成本,是否都會進入一個2.0階段。
由此我們認為,現在其實是傳統平臺到兼容平臺過渡的時期。展望未來,其實會出現一個真正全新的電氣化平臺,這種技術的加持,我們需要找到消費者在哪里。
我們繼續看技術,第一個就是續航里程,續航里程是當今電動車主要的短版,大家總是追求至少達到綜合續航里程400公里至500公里,乃至再往上,這樣我們才認為電動車跟傳統燃油車是有等效性的。可能續航里程拿到400到500,跟尺寸相當的傳統燃油車價格相當產品的時候,才能撬動中國現在只有1.8%電動車的用戶,才可能撬動剩下的98.2%的客戶購買電動車。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的趨勢,不管是來自于電池技術的提升,能量密度的提升以及整體體積的下降,包括我們四化當中非常核心我們看到這是整體對于續航里程需求的期望。總的來說我們認為續航里程始終是往上增長的,來自于輕量化車身的應用,電子線速的優化,以及能量密度的增長。但我們始終認為這個東西完全達到傳統燃油車的等效性是需要時間的,特別是補貼退出之后,電動車、長續航里程的車到底何去何從。
回過頭看,電動車科技吸引消費者很重要的一點是電子控制邏輯的改變,這個控制邏輯可以使得電動車比傳統車更加的簡明清晰。也就是說更多的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可以在車上實現,這只是第一步,進而實現所謂的無人駕駛或者是更多的線上控制的思維。當然了,相比于傳統汽車的整車控制思維和邏輯,電動汽車相對來說會更加的激進,以特斯拉為例,已經突破了傳統的低壓線速,低壓部分已經完全可以實現非常核心的,比如說我們現在強調比較多的集成控制單元,包括我們新興造車勢力普遍具有的OTA智能固件升級的功能,當然我認為這些功能不是說傳統車上無法實現,只是在電動車上會變成一個與生俱來,血液里面就要思考的問題。
同時電動車給消費者帶來的科技是加速度。其實我覺得加速度這句話寫得還不夠完整,更多的應該說是操控的順暢感。順暢的感覺其實是在很多非電動車用戶真正在使用或者試用一段電動車以后,他會產生一個非常豐富的消費體驗,進而變成電動車車主。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現在很多特斯拉的車主,你真的問他買特斯拉后不后悔,或者使用特斯拉最大的感覺是什么,我相信大部分人告訴你,一旦我開了像特斯拉這種相對來說高端頂級的電動車,很難再回到傳統燃油車。其實很重要的一點是智能互聯帶來體驗的升級,很重要的是車輛的順暢感。
順暢感這個東西,其實對于電動車來說,實話實說挺占便宜的。因為其實在中國目前為止,我們的制造水平,中國其實并不多具有V6發動機的制造水平,更不要談所有美系車和歐系車具備V8級別的,我們只是四缸加渦輪加直噴跟上了國際的節奏,其實在大扭矩、自吸、大排量的發動機上我們是比較落后的。反觀電動車的結構變得更簡單,有一個足夠大的電機可以實現無級變速這種暢快的加速快感,以及起停、低速的時候不頓挫的駕駛體驗。
相對來說功率越大,對于電動車加速越快,或者說在高速上行駛的越長,其實帶來了很多負擔。大家知道跟傳統燃油車相反的,在傳統燃油車上跑高速越跑越省油的,因為速度是用到變速器的最高檔,電動車越跑耗電量是極大的。這也是電機使用的好處和便利。
我們看到整個新能源市場高速驅動的過程中,包括我們科技發展到今天為止的效益,我們的AI技術的發展,未來很多技術不斷的突破,整個研發的迭代其實是比以前短很多。這個角度上我們不禁要往未來看,特別是五年以后的未來,到底電動車會變成一個什么樣的趨勢,我們認為在第一點上就是使用成本的平民化。這些產品肯定是面對20萬以上的市場,這類市場上消費者可能更多的不會受到補貼退出以后的影響,當然購車不是家里的第一臺車,可能是多臺車。其實我們可以看到電動車有很核心的賣點,除了限牌城市出現的路權、牌照的政策以外,證明了電動車在廣大沒有補貼的市場,乃至人口眾多的市場其實有巨大的接受量,很大的原因就是使用成本的平民化而造成的。
有一種說法,中國大部分住的樓房沒有自己的停車位。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中國大量的人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可能沒有美國、歐洲那么漂亮,但是中國特有的別墅。最核心的是使用、運營成本非常低,這是來自于電動車非常重要的產品趨勢和核心的東西。
另一方面,我們看到整個動力電池成本的下降也會幫助車價的降低,相信這塊跟積分交易聯合在一起,對比補貼退出的趨勢。我們現在預估2020年比較確認的電池整個系統成本能降到每度電1000塊錢左右乃至更低。另外看到今年下半年的補貼政策,我認為今年下半年是買車最佳時機,因為今年下半年不管是對于里程越高的補貼,還是對于電動車技術的促進,相對來說都是最好的時間了。我們看到續航向上價格向下這種趨勢在下半年會充分體現。相信未來也會有一定的延續,這樣電動車走向平民化,也就是說走向普及化會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其實從我們今天的趨勢包括銷售數據也可以明顯地看出,有70%以上的車輛在售的是A0級的產品。
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趨勢,就是智能體驗的科技化。雖然是一個電動車,雖然是一臺主流消費群以及主流消費價格區間,可能是10萬到20萬價格區間內的產品,但他的智能體驗科技化,因為電動車與生俱來的特色和特征會變得更加激進,包括車內互聯網的應用,WIFI、APP等,我相信很多電動車可以做一個類比,現在基本上70%以上的電動車都具備。而相比傳統車可能等同價位只有20%、30%的車輛會具有這些功能。
另外,幾位專家也都介紹了,特別是剛剛那位同事講的特別好,智能無人駕駛方面。駕駛行為的自動化會帶來很多的遐想空間,最大的遐想空間就是我們所謂的分時租賃,以及專車應用上。我們的自動駕駛能夠變為一種完全無人狀態的時候,其實完全可以省掉一個司機,在市場接受這樣的邏輯時,其實可以非常容易地接受自動駕駛的車。中國從L1到L5,現在提出了更高的想法,一直是持續的發展當中。從云度的思考來說,我們發現很多包括早期的大哥大、早期的數碼相機、單反相機,一個東西進行大量普及的時候都有一個特征,就是科技化的東西是走進平民。這個東西我相信在座各位回想我們筆記本電腦當年的普及程度,包括IPAD普及的過程,包括我們現在大屏手機,現在不是大屏的手機應該很少了。其實我們都在面對一種科技走進平民化的過程,所以云度希望讓便利的駕乘體驗以及互聯網應用實現普惠科技,這是我們企業非常核心的目標。
當然從云度現在已經在上市的兩款產品π1和π3這兩款產品上做了很多的嘗試,我們預售的π1和π3 Pro版達到400公里以上工況里程,現在還沒有正式宣布價格,還是在10萬左右的起售價,同時具備了豐富的互聯網體驗,充分的代表了我們的思考,我們希望能夠讓未來電動駕乘智能互聯科技的東西,能夠真真正正走到用戶身邊讓他體驗,這是我們認為電動車發展到下一個階段會出現的必然場景。
當然很多新技術上我們也在做充分的摸索,比如說智能駕駛輔助,我們現在已經在試運行兩臺自動駕駛的環境,今年到明年我們將大規模的在湄洲島跟我們合作伙伴打造無人駕駛整體的小島、示范區,同時把這些應用放在明年上市的π7上,將搭載L3層級的智能駕駛輔助系統。
同時我們也在充分布局智能互聯的應用,包括在我們下一代車型π7上全面搭載了車載以太網。車載以太網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更寬更粗的血管,這個血管能夠實現電動車往下一個階段升級的過程中,更多地應用基礎的網絡建設。同時能夠提供更大地數據傳輸量,在這種神經網絡的基礎上才能在未來進一步實現所謂的OTA,因為OTA哪怕固件升級,神經網絡不支持的話,沒有更多的意義。
同時,我們希望當我們在做這些科技普惠平民的時候,能夠帶來更多地互聯網駕乘的體驗,包括更多科技的感受。不只是來自于車輛的驅動裝置,同時來自于車輛的一些數字、包括互聯網應用方面的東西。我們在積極落地一些車內人工智能,包括人機交互和一些增強現實的應用,大家可以在未來的產品上看到。
如果把電動車消費層比作是金字塔,云度相信最大的消費主體還是金字塔塔底以及塔中這塊,電動車消費不應該只是針對于家里第二臺車或者是先富起來的這幫人,應該具有非常強大的日常使用成本低廉的屬性,可以以一種新的狀態,以一種非常好的互聯網體驗的狀態,進入眾多百姓人家、進入更多普惠市場,謝謝大家!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祝果頔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renwu/72241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