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Pixabay”
近日, Uber進行了第三輪裁員行動。
雖然,連續三次裁員為Uber挽回了一點股價,但全球擴張、盲目燒錢、倉促上市的后遺癥并沒有得到遏制。與此同時,在大洋彼端的同行日子也并不好過,截至2018年,虧損約390億元的滴滴,也依靠裁員、融資才獲得喘息的機會。
被巨虧模式折磨得焦頭爛額的網約車,的確到了關乎未來生死存亡的關鍵節點。
國外的網約車步履蹣跚,國內的滴滴出行同樣激蕩。國慶期間,就有消息稱滴滴出行的一些現有股東打算在二級市場出售持股,售價遠低于滴滴最近 570 億美元估值的價格。
據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今年7月公布的一則公告顯示,滴滴出行 13.75 萬股股份被轉讓,但并未批露出售的價格和轉讓股份所占的比重,而是稱市場對滴滴出行給予估值550億美元,主要邏輯源于滴滴未來在智能交通等方案的布局。
股權轉讓出售價則按照 475.44 億美元的估值來交易。據PE人士分析,按照475.44億美元估值交易很可能是出讓方為與買方達成合作而讓利之舉。由此可見,基金公司想退出的意愿強烈。
其實,對比Uber,滴滴早在今年年初就宣布裁員15%,超過2000的員工。精兵簡政的策略并不新鮮,但是滴滴在中國遇到的麻煩可不比Uber輕松。
新玩家入場,讓這場出行大戰愈演愈烈。其中,有美團、高德的聚合平臺,有T3出行、旗妙出行等一汽、上汽整車廠平臺,還有傳統出租車、公交網約車等。如果滴滴無法在運營、用戶體驗、安全等方面拿出殺手锏,很可能步履維艱。
去年靠著洪流聯盟,滴滴籠絡了數十家汽車廠商,幫他們推廣超過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但是,當汽車行業進入寒冬,去庫存去產能就成了整車廠投身網約車的動力。后者仗著車輛可以定制,還能提供標準化服務,并且對司機和車輛有更好的管控等優勢,開始涉足網約車市場。
鑒于無人駕駛與智慧城市的前景,考慮到國家戰略安全等政策監管因素,整車廠組成的國家隊的確有跟外資背景的滴滴分庭抗禮的資本。但是在技術、經驗和流量方面還有很多障礙有待突破。
除了國家隊,滴滴還在面臨聚合模式的挑戰,雖然聚合模式還存在著安全責任、用戶體驗等問題,但它的確為解決流量痛點提供了思路。
因此,滴滴也從今年5月起在成都上線聚合平臺,接入“秒走打車”等。在廣州接入“如祺出行”,在武漢接入“東風出行”。不過,更多的網約車平臺出于對滴滴流量傾斜的擔心而放棄合作。
在滴滴下架順風車業務后,給了競爭對手機會,比如嘀嗒出行。通過順風車和巡游出租車業務,嘀嗒順風車積累起了可觀的車主和用戶群。截至9月1日,嘀嗒出行的用戶規模突破1.3億,車主數量超1500萬。
不得不說,順風車事件倒逼滴滴進行安全整改與產品優化,與此同時,網約車市場變化超過預期。由于在上海被開出100張罰單,罰款逾千萬,滴滴至今沒有拿到上海的網約車牌照。此外,在蘇州、宜昌等地,滴滴依舊沒有牌照。顯然,地方政府還是希望扶持自己的網約車平臺。這導致了滴滴的業務開展阻力重重。
截至2018年,滴滴合計虧損約390億元,單單2018年就虧損109億元。今年年初,滴滴依靠裁員勉強過冬,直到今年7月才拿到了豐田的6億美元融資得以喘息。
在融資方面,滴滴宣布分拆無人駕駛業務,希望仿效Uber單獨融資。此外,滴滴的國際化,也在拉美、澳洲和日本鋪開,目前三地總體日訂單約達300萬單。目的就是希望能夠開拓新的市場,盡可能彌補財報漏洞。
但是,網約車的燒錢模式依舊存在隱憂。比如整體盈利前景不明晰,重資產運營難以持續,地方保護主義加劇,運力短板突出,合規牌照套利居多等。
對此,貝恩咨詢的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網約車市場的投資規模銳減約90%,導致中國出行行業整體投資縮水48%?;诖耍湔{減了對中國出行市場交易總額的預期。
顯然,無論是美國的Uber、Lyft,還是中國的滴滴,都在面臨行業發展的瓶頸期。一方面有政策監管的壓力,一方面有縮減虧損的壓力,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裁員重組結構。
來源:瓜姐講堂
作者:出租車TAXI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102033
以上內容轉載自瓜姐講堂,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