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造車的局勢愈發明朗,巨頭開始躬身入局。
2020下半年開始,百度宣布親自造車,阿里與上汽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造車,華為、騰訊、小米也蠢蠢欲動頻頻傳出造車動向。科技互聯網公司們開始all in的背后,是智能電動汽車的發展方向逐漸清晰,三電技術發展趨于平穩,對用戶需求產品定位也有了共識。看清了遠方的路,巨頭自然放心大步流星邁入戰場。
時機雖已成熟,但這絕不意味著每個入局的玩家都能抓住機會,造車的門檻是很高的,需要入局前便有強大的技術儲備。百度、騰訊、阿里、華為、小米在造車上的技術儲備如何?我們先從它們的專利數據來回答這個問題。
對比專利,百度最靠譜,小米最業余
我們通過在專業專利查詢網址佰騰網,以及知識產權情報SAAS服務商智慧芽獲取的信息,梳理了一份百度、騰訊、阿里、華為、小米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備案的公開專利信息。其中自動駕駛(智能駕駛/無人駕駛)、智慧交通采用關鍵詞全字段檢索,結果如圖:
通過數據我們可以直觀看到,百度在汽車相關專利總數、自動駕駛專利數、智慧交通專利數上都有著很大的領先優勢,為第一梯隊。華為的專利方向較為均衡,總量和阿里巴巴(含斑馬網絡)持平,可算作第二梯隊。騰訊是BAT中汽車領域專利數量最少的,算作第三梯隊,而小米在專利數上則完全被真、巨頭們碾壓,顯得有些業余。
和已經在造車賽道摸爬滾打的正規軍相比,科技互聯網公司們的水平如何呢?蔚來的汽車相關專利數最多,達3939個,特斯拉在全球范圍內汽車相關專利總為2008條,BATHM中僅有百度能與新造車勢力頭部品牌打成平手。
百度專利覆蓋廣,騰訊小米自動駕駛墊底
自動駕駛是造車中難度和門檻最高的,也是最能彰顯企業研發實力的領域,在這一領域百度有著絕對優勢,其約1/3專利都與自動駕駛相關,比例和數量都遠遠領先華為、阿里、騰訊、小米。而且通過對專利分析,我們發現百度是最早開始自動駕駛研發的,在該領域的技術覆蓋也是最廣,遠超其他選手。
百度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專利覆蓋了“傳感器布置”、“整車硬件架構”、“圖像處理算法”、“激光雷達處理算法”、“自動駕駛系統”、“自動駕駛片上系統”、“控制模塊”、“虛擬仿真測試”等,具備自動駕駛感知、決策、執行的軟硬件全棧研發能力。
除了自動駕駛,百度還有231條與電池相關專利,涵蓋了BMS電池熱管理系統、電池故障自診斷系統、電池模組控制裝置、電池放電裝置、車載充電器、自動駕駛充電方案等軟硬件解決方案,還對電池極片毛刺檢測、動力電池回收再生等課題做出了創新新研究。車聯網領域,百度也對車載芯片、車機地圖、智能后視鏡、AR導航等有專利申請。總體感受到百度在汽車領域的專利覆蓋是非常全面的,在正式宣布造車之前,已經做了非常深厚的技術儲備。
華為的汽車相關專利數量僅次于百度,覆蓋同樣較為全面,但是我們會發現其多數專利都是在2019年底到2020年之間申請的,因此專利信息上很大比例都是顯示為“實質審查”中(國家專利局需對發明專利做實質審查,周期為1至3年,期間有駁回的可能性)。可以看出,華為在汽車領域的發力是較晚的,例如自動駕駛領域多數專利多數是關于“自動換道方法”、“軌跡規劃”等基礎功能型的,在研發進度上會明顯慢于已向無人駕駛發起沖鋒的百度。
騰訊的專利也同樣多數在“實質審查”中,同樣暴露出其布局汽車領域的腳步是較晚的。此外自動駕駛領域,騰訊在“自動駕駛仿真測試”相關技術的專利明顯較多,這可能和騰訊在游戲領域的長期布局有關系,能夠將游戲場景開發中的經驗應用到自動駕駛仿真場景搭建中。
阿里和小米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布局都很淺,阿里僅在2019年申請了多項關于“自動駕駛組件”、“視覺傳感器控制”,“高精定位”等硬件上的專利,以及依靠高德地圖在“高精地圖采集”、“自動駕駛輔助系統標定”領域的布局,比較有意思的是,高德還有一個“一種機器人司機”的發明專利……怎么看都像是來搞笑的。
小米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布局接近于0,完全找不到干活,剔除一些如DMS之類的專利后,僅有一條關于自主泊車方案的專利。
百度以戰養兵,穩坐頭把交椅
此外,對比BATHM現階段在汽車行業的“實戰經驗”,也能看出其技術儲備。目前五家公司都有一定程度的技術落地,總結落地的深度和廣度得出排名為:百度>華為>騰訊/阿里>小米,這基本和專利數量得出的結論相同。百度和華為在汽車行業較為活躍,騰訊、阿里巴巴的存在感偏弱一些。
在正式宣布造車前,百度已經以Tier 1的身份長期活躍在汽車領域,為諸多車企提供車聯網、自動駕駛的解決方案。打開“百度車聯網”的官網,會發現幾乎所有我們耳熟能詳的汽車品牌都與百度有合作伙伴關系。諸多熱銷車型中,車主都可以通過小度小度,來喚醒車機語音服務,而Carlife也已經是國內接入量最高的手機車載映射方案。
在自動駕駛領域,百度同樣是有絕對領先地位, 百度Apollo不僅是國內唯一一家可以與谷歌Waymo相抗衡的自動駕駛科技公司,也是BATHM中唯一一家有L4級自動駕駛Robotaxi上路運營的科技互聯網企業,還將是唯一一家有自動駕駛解決方案落地到量產車的科技公司。即將上市的威馬W6,搭載了和百度Apollo合作的AVP自動泊車功能,限定場景下實現無人駕駛。
百度還和紅旗聯合生產L4級自動駕駛前裝量產車,在傳感器布置、整車生產上也有了經驗。此外百度還是國內領先的智慧城市供應商,在V2X路端計算單元、網聯云平臺上都有布局,其打包解決方案“ACE交通引擎”也是全球第一個車路行融合的全棧式智能交通解決方案,目前該方案已在北京、長沙、保定等10余個城市落地運行。
百度通過在自動駕駛、車聯網、智慧城市等領域以戰養兵,建立了絕對領先的優勢,造車不光是時機成熟,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其他幾家公司的存在感則弱了很多,如專利信息顯示的那樣,華為在汽車行業是從近幾年開始發力的,且勢頭較猛,連續在車聯網上推出“Hicar”手機映射方案,在電動汽車領域推出“超融合電機”,在自動駕駛領域推出V2X車端設備和MDC車載計算單元,目前這些方案都要到未來幾年才能大規模落地,進度上比百度慢很多。
阿里和騰訊在汽車行業的參與度,基本集中在車聯網領域,自動駕駛等其他方向則尚未鋪開,小米則更是妥妥的小透明,僅存在于諸多車聯網生態中的一環。
通過專利和實戰信息來看,BATHM造車的技術儲備上,百度一騎紅塵遙遙領先,華為處于第二梯隊,騰訊和阿里位于第三梯隊,小米是墊底的存在。
正如開篇所說,經過蔚來、小鵬、理想、威馬、愛馳、天際等第一批“互聯網造車新勢力”的廝殺和探路,智能電動汽車的發展方向和發展前景已經趨于明朗,這對此前身處幕后的BATHM而言,是有一個躬身入局的時間窗口。
面對窗口,有人躊躇不前,有人大步邁入,這背后都是由多年前的戰略眼光和近些年的技術儲備所決定的。作為最早布局智能網聯汽車領域,也是在該領域擁有最多專利數量,最多實踐經驗的玩家,百度憑借優秀的戰略眼光和戰略定力,無疑成為最有潛力抓住時間窗口的勝者。
而對消費者而言,帶著深厚技術儲備入局的百度,一定會為汽車消費市場帶來非常大的驚喜,我們保持期待!
來源:AutoLab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141244
以上內容轉載自AutoLab,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