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電動網】(作者 王新兵)”十城千輛”示范工程及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試點啟動以來,關于補貼政策的得失爭論就沒有停止過。標準不公、地方保護等指責,不斷刺激著業者和評論者的耳膜。
為推廣新能源汽車設立的補貼政策發生了哪些變異?”魔鬼”在細節之中,分析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試點城市補貼政策的細微之處,可以看出決策動因的端倪。
各有特色
2010年,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出臺《關于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下稱《通知》),確定在上海、長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個城市啟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工作,隨后北京也被納入其中。
《通知》明確,中央財政對試點城市私人購買、登記注冊和使用的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和純電動乘用車給予一次性補貼,并要求試點城市地方財政給予一定的補貼。
對于試點城市的補貼政策,《通知》允許各城市可以”根據汽車產業基礎、居民購買力等情況和有關要求”制定各自的補貼政策。事實證明,各城市最后出臺的政策也確實”各有特色”。
深圳
深圳市作為補貼執行較早的城市,規定了詳細的補貼金額計算辦法,對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設置了階梯補貼,以鼓勵”先行購買”。對純電動汽車則要求動力電池容量必須超過20Kwh,超過部分按照3000元/Kwh進行補貼。
在國內電動汽車中,只有比亞迪E6電動汽車高達60Kwh的動力電池可以拿到均為6萬元的地方和中央財政補貼。其他車企的電動車則因電池容量不足,無法拿到全額的補貼。
此外,對于私人購買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深圳市給予1000元/Kwh的補貼,正好讓比亞迪F3DM等雙模混合動力汽車拿足3萬元的補貼款。
杭州
杭州市推出了較為獨特的”電池租賃補貼”和”政策租賃補貼”。對采用電池租賃模式購買純電動汽車的消費者,根據電池租賃合同,補貼電池租賃費,讓消費者免費使用電池3年或6萬公里。
采用整車租賃模式的消費者,可以獲得租賃費用50%的補貼(其中不帶電池的整車租賃費補貼從2012年1月1日起為30%),最高每輛車補貼1000元/月。同時,租賃車輛享受3年或6萬公里免費充電或使用電池。
”電池租賃補貼”模式,在當前動力電池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買成本壓力。但是,能做到”車、電分離”的換電模式電動汽車在電池租賃上有天然優勢,而補貼政策對非換電模式的電動汽車則形成了一定的競爭障礙。
目前,國內車企中只有浙江省的主力地方車企————眾泰推出了量產版的換電模式電動汽車,”電池租賃補貼”所指不言而喻。
合肥
合肥市對私人消費者提供市級、省級雙重補貼,但數量不多,均為1萬元,總計2萬。并提供2年的電池租賃補貼。
合肥市則規定了車企要銷售新能源汽車,必須在本地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而售后服務體系具體完善到什么程度才能獲取合肥市的補貼資格,則由地方政府自己把握。這樣條款的存在,讓本地企業具有了天然優勢。
上海
上海市根據自己的交通現狀,特別是牌照拍賣費居高不下的情況,對新能源汽車私人購買給予了免牌照費的優惠政策,同時還提供高達4萬元的地方政府補貼。
近期,上海市汽車牌照拍賣已經突破了7萬元,如果從純粹的金額算,上海市將給予私人消費者全國最高的補助。
上海市一直到2012年年末,才推出了《上海市鼓勵私人購買和使用新能源汽車試點實施暫行辦法》,也即補貼細則。除了在該《辦法》中羅列了詳細的準入規則,其推出時機也耐人尋味————恰巧在上汽E50純電動汽車正式上市之后。
上海市經信委公布的私人購買和使用新能源汽車試點車型顯示,經過幾個月的篩選,入選的品牌有三個:上汽榮威、上海通用,以及重慶力帆。
其中,唯一非本地企業重慶力帆也在2010年開始就與上海相關企業進行密切的合作,包括出資50%成立上海中科力帆電動汽車有限公司、出資近3000萬元收購上海新概念出租汽車有限公司、在上海投資充電站等。
北京
北京市的細則雖然一直沒有出臺,但是對于”免搖號、免限行”的猜測一直都有。最新公布的信息,上半年北京將出臺相關細則,”免搖號”政策已確定會列入其中。
有上海的前例,北京市遲遲沒有發布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補貼細則,是否與北汽新能源汽車產品的遲遲發布有關,讓人浮想聯翩。
長春
地處東北的長春市,提出了明確的階梯補助機制,用于鼓勵現行購買。購買首批5000臺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在政府規定的補助基礎之上,將獲得高達補助金額30%的獎勵。而超過1萬輛的銷量后,補貼金額將下浮30%。
各城市根據實際情況而制定的補貼政策,無疑能更好的促進本地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但同時也成為了非本地企業進入的門檻。”地方保護”的質疑由此而起。
補企業還是補行業
究其根源可見,各地方政府各行其是、扶持屬地企業,并不意外。
在設定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城市時,四部委充分考慮了各個城市的基礎條件,進行了慎重的選擇,從而選中了如今的六個城市。理由是什么呢?
獲得了試點資格的城市,均有強大的汽車生產企業,尤其是這些企業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均有所建樹、有所突破。例如,北京有北汽,上海有上汽,長春則依托一汽,深圳依托比亞迪,合肥依托奇瑞,而杭州則有吉利、眾泰等。
選擇這些城市的目的,是通過私人購車補貼政策,讓城市能夠依托本地車企,發揮出更大的產業集群效應。用補貼帶動整車銷售,用整車銷售帶動新能源汽車上下游產業鏈,最后發展為欣欣向榮的產業。
地方車企的存在,讓各試點城市有了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天然優勢,也成了”地方保護主義”誕生的動因。各地在出臺政策的時候,紛紛設置門檻,千方百計為本地產品量身定做,以求”肥水不流外人田”。補貼補了企業,新能源汽車行業則失去了讓參與企業開放競爭、優勝劣汰的機會。
相反的,一些”沒有地方利益”的試點城市,反而達到了更好的推廣效果。
最典型的例子是昆明市。昆明是 ”十城千輛”試點城市之一,因為沒有本地的客車企業,所以在”十城千輛”示范期間,共引進14個品牌的新能源公交客車,幾乎對國內所有車型均有涉及,并且積累了豐富的新能源客車使用和推廣經驗。
或許,昆明的成功可以作為借鑒。在思考新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政策的過程中,不應單純的關注企業狀況,更要從行業角度全盤考慮每一個決策可能帶來的影響和反饋,從而保證政策的有效性。
來源:第一電動月刊
作者:王新兵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1867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