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能源電池技術尚未迎來重大突破臨界點,業內預計三年內難以看到革命性技術突破。當前新能源汽車產品購買補貼政策正處于”空窗期”,私人購買領域依然難以突破。不過業內認為,在出租車、大巴等公共交通領域,電動汽車有望探索具有經濟效益的商業模式,并推動銷量增長。
據中華工商時報5月17日報道,歐瑞投資總監葛原認為,公共交通領域由于其運營特殊性,純電動汽車發展應該很有前景。不過在私人購買領域,由于性價比較低、使用不方便,預計短期難以有突破。當前已經有出租車公司使用純電動出租車實現了盈利。預計在今年或者明年,出租車、大巴等公共交通領域可能會出現更多具備經濟效益模式。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人士表示,當前最容易推廣新能源和混合動力技術的是大中型客車,這類車我國占世界產量的40%以上。由于車價高,增加的技術裝備占成本的比重小,每輛車節油比私家乘用車平均高10倍,容易回收成本;增加的重量占整車重量的比例小,對能耗影響小,預計到年底就可以看到效果。
至于新能源汽車行業目前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發展路徑,許多業內人士認為,純電動汽車在公共交通領域有望率先出現具有經濟效益的商業模式。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19447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