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化這條路徑,必須從打通技術架構、推進轉型變革開始。東風已經在這條道路上邁開步伐。
進入電動化時代以來,汽車產業便漸籠迷霧。
新能源賽道上,我們見過太多黯然落寞的背影,也見過一飛沖天的崢嶸。但成功規律何在?再疊加政策、市場等主客觀因素,更顯撲朔迷離。
首先,我們可以用柏格森的《創造進化論》安慰自己——變化是萬物之規律,表明自己至少可以找出最宏觀的方向。但下一步的細化策略應該怎么落子?
商業江湖的參與者們,用成敗案例昭示后來者,即便新能源浪潮近乎于蒙眼狂奔,但在品牌實力、價值體系、產品定義不斷重塑的過程里,應對之道漸漸浮出水面:“以快制快、以變應變”。
當終端用戶需求呈現多樣化派生的勢頭,汽車作為制造業又需要堅守規模化和統一化,在新能源汽車時代更是被電動和智能網聯加劇了兩個方向的矛盾。“打通”的策略,覆蓋了產品技術維度,也成為連接多樣化需求和制造規模化的橋梁。
好在這樣的意識被越來越多的車企所認知。新近的東風乘用車新能源“躍遷行動”,如果僅從命名去觀察,可以看作東風公司科技創新“躍遷行動”的后續承接,倘若細觀析之,則是“求勝先求變,打贏先打通”思維的集中體現。
新能源戰場上,東風在內的國家隊,還未站上勝利之巔,但好在已經朝著光明的方向,邁出了堅定的步伐。
“變者,古今之公理也”
托馬斯·達文波特大概絕對想不到,他在1834年締造了干電池驅動車輛的雛形,居然會在五十年后掀起地球上第一波“電動汽車”熱潮,一百年后的1930年代又被燃油車幾乎消滅殆盡,更不會想到再過了接近一百年后的今天,電動汽車已經蠶食鯨吞燃油車市場份額。
從干電池雛形,到鉛酸電池,再到鎳氫電池,乃至如今的鋰電池動力,以及智能化的加成,電動汽車居然有接近兩百年的發展歷程,本質上就是一部“出行動力變化史”,正應了梁啟超那句話:變者,古今之公理也。
讓人欣喜的是,中國汽車捕捉到了新能源帶來的變革機遇,推動本土汽車產業“換道超車”;讓人遺憾的是,國家隊在這場轟轟烈烈的變革中,行動稍顯遲緩。不過,Better late than never。
8月16日,東風公司宣布實施東風乘用車新能源“躍遷行動”,對自主乘用車新能源事業進行重大管理體制調整——集團一體化管理“東風”品牌下東風風神、東風eπ、東風納米三大產品系列品牌,東風公司領導掛帥,集團總部上陣打仗。
這是東風公司發布十四五“東方風起”計劃和科技創新“躍遷行動”之后,加快實施“轉型升級三年行動”,順應汽車行業新能源快速發展的重要布局。同時也是踐行“雙碳”戰略,加快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積極主動實施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
大國崛起,一定是品牌崛起。過去的幾十年間,諸多中國汽車品牌在其中不斷突圍,但終因奉行“多生孩子好打架”發展策略,而始終無法更進一步。在被合資品牌打壓的困境中,要實現這樣的偉大夙愿,在各自為戰的環境下可謂難上加難。
好在新能源轉型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抓住時機的中國汽車品牌沒有給外資品牌喘息之機,不斷超過50%的市場份額讓所有人看到了中國力量的崛起。
業界或許更關注東風公司未來三年在自主新能源領域的500億元投資,以及40款新能源車型,也會去揣測2025新能源銷量百萬輛的可行性。然而最根本的轉型動因,恰恰在于“躍遷行動”體現了東風已經意識到需要加速轉型,從研發和管理多重維度提升效率。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先不妄言勝負,儼然一場宏大的戰役已然打響。
緊握汽車制造的本質
大概再也沒有比汽車行業更喜歡糾結于“百萬輛門檻”、“千萬輛大關”、“十年大計”、“百年品牌”。
人人都喜歡通過數字感受量化的直觀力量,但是汽車業尤為突出,這是制造業本質所決定的——講究規模和積累,只有上了規模,經歷時間的打磨,才能攤薄成本、提高可靠性。
比亞迪累積500萬輛的產銷量,本身就是說明了這個非常重要的意義,在于中國汽車品牌也將以“百萬輛”為單位,甚至將以“千萬輛”為單位去沉淀自己,而“百萬輛”也是汽車公司打造“百年品牌”的必經之路。
與規模密切相關的就是研發制造的通用性。從福特以流水線開辟現代化工業制造的先河,到大眾MQB拉開汽車模塊化底盤平臺的序幕,再到豐田TNGA干脆連電子、動力都實現通用化,公司架構層面達成協同,批量化、模塊化、通用化已經是汽車工業的必然進化方向。
然而在另一頭的終端市場,消費者口味越發百花齊放,千人千面,追求個性化、小眾化、多元化。
兩種看起來矛盾的訴求,應該如何實現調和?在企業層面,需要從技術、產品乃至公司架構等不同維度,實現打通:表面上是完全不同的產品,底層技術卻如出一轍,生產線也能通過模塊化輕松共線,資源配置和公司管理也可以由內部通道高效運行。
可以說,“打通”二字,才是東風此次推動自主乘用車“躍遷行動”的本質。
技術層面,模塊化架構打通從嵐圖到納米的全系產品覆蓋,類似當年大眾MQB、日產CMF的思路,以臻形成規模效應。
品牌層面,東風風神繼續深耕主流乘用車市場,東風eπ定位為面向主流市場的電動化品牌,東風納米為面向小型細分市場的純電品牌,各司其職,分工明確,又基于同樣的技術架構實現協同效應。再疊加定位高端的嵐圖、定位越野的猛士,整個東風事業版圖在完善的同時追求打通的合力效果。
運營層面,東風自主乘用車事業由東風總部直接運營,實現“資源整合 力出一孔”,真正做到資源一體化、責任一體化、職能一體化,壓縮管理層級,提升決策效率,發揮協同效應,提高面向市場需求、客戶需求的響應速度,全力搶抓新能源事業的窗口期。
汽車作為制造業分支,對規模化和通用性的追求貫穿百年發展史,但卻又要面對萬紫千紅的市場需求。技術、品牌和運營的“打通”,在制造端追求大規模、低成本和高效率,在產品終端卻呈現有個性、多選擇和順潮流的特點,這才是汽車制造業本質的當代體現。
東風自主乘用車的“躍遷行動”落地,已然是“好風憑借力”,那么是否能“送我入青云”,且拭目以待。
【注意:文章版權歸屬汽車公社,嚴禁未經授權私自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需轉載請聯系官方微信號:汽車公社】
來源:汽車公社
作者:衛金橋 楊晶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208733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