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鵬和埃安周末官宣,汽車價格大戰繼續升級
第一電動報道,3月3日,小鵬汽車和廣汽埃安官宣降價,這場史無前例的汽車價格大戰繼續升級。自2月19日比亞迪發動價格戰以來,相繼官宣降價的汽車品牌已達13個,分別是:比亞迪、吉利、哪吒、大眾(南北)、長安、奇瑞、飛凡、智己、現代、特斯拉、零跑、小鵬、埃安。沒有官宣降價的品牌,也在市場終端啟動了優惠措施。
2、英偉達市值突破2萬億美元,黃仁勛稱通用人工智能有望五年內到來
東方財富消息,英偉達上周五盤后市值首次超過2萬億美元,盤后股價為822.79美元/股,上漲4%,公司市值為2.06萬億美元,成為僅次于微軟和蘋果的第三大美國公司。英偉達CEO黃仁勛表示,通用人工智能(AGI)可能在五年內到來。
美國當地時間3月1日,黃仁勛在參加2024年斯坦福經濟政策研究所峰會時表示:“按照某些定義,AGI可能在短短五年內到來。”當被問到“創造出像人類一樣思考的計算機需要多久”這一問題時,黃回答說,答案很大程度取決于“如何定義”。若對于上述計算機的定義是“能夠通過人類測試”,那么通用人工智能將很快到來。
黃表示,雖然目前市場上對芯片有更多需求,但隨著時間推移,芯片性能也會提高,這將限制市場所需芯片數量。“我們將需要更多的芯片公司。但是請記住,我們也在極大地改進AI的算法和處理方式。”
國內資訊
1、乘聯會:1月中國新能源車銷量份額占全世界66%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3月3日發文稱,2024 年 1 月,我國汽車銷量 671 萬臺,新能源汽車 106 萬臺,在全世界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占比達到了 66%。2024 年 1 月,全世界純電動車的占比達 10.1%,插電混動是 5.6%,混動車占比 6.2%,油電混動的占比有所提升。
乘聯會預測,2 月狹義乘用車零售市場預計環比減少 43.5%;新能源零售預計環比減少 43.0%,新能源滲透率約 33%。
上海市商務委公布了新一輪燃油車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和新能源汽車置換政策。根據政策,上海將延續2023年標準,換車最高10000元的購車補貼繼續,買綠色智能家電消費最高1000元補貼延續。
3、吉利董事長李書福:2024年穩中求進,目標增長20%
證券時報3月3日消息,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接受媒體采 訪時表示,要穩中求進,2024年,吉利控股集團按照增長20%的規劃安排生產和銷售。
他解釋說,吉利不會輕易地不生產傳統汽車了,要把傳統汽車生產好、研發好,無論是技術、質量、成本、服務都要做好,這個就是穩。在新能源領域,電動、混合動力、甲醇等新技術、新產品應用與開發方面也不能落后,這就是穩中求進。吉利控股集團的市場結構、產品結構和盈利結構在2024年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
4、比亞迪元PLUS榮耀版今日上市
汽車之家3月3日消息,比亞迪旗下緊湊型SUV——元PLUS 榮耀版將在3月4日上市。根據陸續推出的榮耀版車型來看,新車將針對配置進行升級,并在入門價格上進行下調,作為參考,現款元PLUS共有10款在售車型,售價區間為13.58-16.78萬元,預計榮耀版車型將突破11萬元。
5、全國人大代表朱華榮呼吁確定智能網聯汽車數據產權
時代周報3月3日消息,2024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指出, 汽車數據中非個人信息邊界模糊,權屬不明。“智能網聯汽車相關非個人信息的邊界模糊與權屬不明,將不利于個人信息的保護,同時導致車企等不便對相關數據進行合法充分的處理和使用,不利于相關數據由‘數據碎片’的分散化向‘數據糧倉’的集約化轉變,不利于技術和汽車產業發展的提質增效。”
朱華榮建議,一是明確汽車數據中個人信息的界限。車輛自身及零部件工況類數據,道路、天氣等與外部環境有關的數據,無法識別到具體個人,應不屬于個人信息的范疇;而車控類數據及應用服務類數據中的不同數據與個人的關聯性存在很大差異,需要從立法層面進一步予以明確。
二是細化汽車數據產權規定,落實車企對汽車數據的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數據產品經營權。建議進一步在汽車行業落實《數據二十條》規定的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數據產品經營權三權分立的數據產權規則,促進數據資源化、資產化、資本化。
6、覆蓋36城,極氪001高速NZP新解鎖6座新城市
極氪汽車官方微博3月1日消息,極氪001 將開通長沙、沈陽、武漢、西安、鄭州、廈門6城高速NZP服務。自此,共有36座城市正式開通極氪001高速NZP服務。同時極氪宣布,3月底極氪001高速NZP將覆蓋60座城市,二季度內,將覆蓋全國90%以上的地級市。
國際資訊
1、報告稱AI威脅工作論被夸大:因部署維護成本高,影響不會那么快、那么廣
IT之家消息,MIT 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MIT CSAIL)近日發布研究報告稱,現階段人類并不需要擔心 AI 會搶走其飯碗,兩者之間并不存在嚴重沖突和影響。
報告指出,在媒體的廣泛報道、用戶的深入交流下,夸大了“AI 威脅論”,實際上由于企業實施成本過高,在短期內并不會威脅到大部分工作。這項研究與其他預測背道而馳。例如,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估計,在未來幾年內,人工智能可能會使整個勞動力市場 25% 的工作實現自動化;麥肯錫(McKinsey)分析師認為,到 2055 年,幾乎一半的工作都將依賴人工智能。
2、OpenAI回應馬斯克訴訟:其因個人恩怨而起訴
IT之家消息,埃隆?馬斯克 (Elon Musk) 周四晚間起訴他十年前參與創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公司 OpenAI,此舉震驚業界。據最新報道,周五晚間 OpenAI 向員工發送了一份備忘錄,駁斥了馬斯克的指控,并對其提起訴訟的原因提出了另一種解釋。
馬斯克在訴訟文件中表示,OpenAI 違背了協議,不再像非營利組織那樣開發 ChatGPT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他指控該公司現在正在開發軟件服務只是為了給微軟賺錢,而微軟此前向 OpenAI 投資了數十億美元,并利用 OpenAI 幫助其開發 Copilot 等人工智能產品。
據 CNBC 報道,OpenAI 首席戰略官 Jason Kwon 在周五向其在職員工發送了一份備忘錄,對馬斯克的訴訟做出回應。Kwon 在備忘錄中寫道,他認為馬斯克的訴訟源于個人層面的問題:“我們認為訴訟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埃隆后悔沒有繼續參與公司發展…… 看到埃隆對一家他幫助創立的公司采取這樣的行動,尤其考慮到他與你們中仍在為這一使命奮斗的人們密切合作過,這令人非常失望。”
馬斯克于 2015 年與他人聯合創立了 OpenAI,但于 2018 年離開了董事會。Kwon 在備忘錄中聲稱,在那之前,馬斯克曾要求對公司擁有“完全的初始控制權和多數股權”,并想要將 OpenAI 與其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合并。
自從離開 OpenAI 后,馬斯克在多次公開場合和采 訪中表示,他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未來可能對人類文明構成威脅。據報道,Kwon 在員工備忘錄中為 OpenAI 辯護,稱公司仍然致力于讓其產品 “造福全人類”。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MANU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22115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