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美國問答網站Quora上有人問,”伊隆·馬斯克和特斯拉要怎么做才能取代三巨頭?”汽車配件營銷公司Spork Marketing總裁、汽車顧問網站Accurate Auto Advice編輯杰森·蘭卡斯特(Jason Lancaster)對此作出了解答,他指出在年銷量上特斯拉跟巨頭們相距甚遠,不通過并購它短期內成為巨頭的可能性很低,它最有可能的歸宿是被規模大得多的汽車公司收購。
以下是蘭卡斯特的回答全文:
首先,”三巨頭”的說法已經不大準確了。汽車行業現已全球化,有6家公司稱得上”巨頭”:
大眾————年銷量1000萬至1100萬輛
豐田————900萬至1000萬輛
通用汽車————800萬至1000萬輛,具體取決于計算中國子公司銷量的方式
日產/雷諾————800萬輛
現代/起亞————700萬至800萬輛
福特————500萬至600萬輛
……
特斯拉:今年銷量預計在2.5萬至4萬輛
這就是特斯拉對比”六巨頭”的情況。更具體來說,福特勞動節周末期間通常可賣出的F-150小貨車比特斯拉2013年全年銷量都要多!
因此,拋開六巨頭不說,單看超越像豐田這樣的”小型”汽車廠商(全球年銷量只有300萬輛),特斯拉也將需要實現指數級增長才能完成超越。不管特斯拉的產品線會有何種變化,這種增長短期內也恐怕難以實現。
不管怎樣,先不說特斯拉需要取得的那種巨大增長,只探討一下它躋身全球十大汽車廠商(按銷量排名)所需要完成的任務:
1. 特斯拉需要大幅擴大產品線。他們現在只有一款型號,而他們需要的是十多款不同的型號。你可不能一年下來只給300萬人提供3種型號選擇……你需要同時提供轎車、轎跑車、大篷貨車、SUV等等。
2. 特斯拉需要進入大眾市場??纯慈蜃顣充N的那些汽車(豐田卡羅拉、福特??怂埂⒋蟊娊葸_等等),不難發現它們的售價都是2萬美元左右。而特斯拉Model S的價格則高達6萬美元至9萬美元,在這方面他們還有工作要做。
3. 特斯拉需要一個汽車分銷系統,至少在美國市場有這么一個系統。那種”網上買車”的模式僅適用于以一年賣出兩萬輛豪華轎車為目標的時候,絕不適用于一年出售100萬到200萬輛汽車。要取得增長,特斯拉需要一個經銷商網絡(馬斯克本人也說過這個),或者需要所有的50個州的特許經營法規出現重大變革。
4. 特斯拉需要在電池技術或者新技術上實現大躍進,以解決人們對里程和充電時間的擔憂。美國消費者希望電動汽車充一次電后里程達200英里至300英里,也希望能夠快速完成充電。這些”需求”用現有技術是可以滿足的,但所耗費的成本則遠超大眾市場汽車的價位。為了生產出可吸引消費者紛紛購買的汽車,特斯拉需要取得技術上的飛躍。
5. 特斯拉需要在電動汽車行業保持領先地位。由于競爭對手們實力強勁,這一點很難做到。談起汽車行業的問題時,人們就會想起像”年邁的”通用汽車這樣的臃腫而又低效的汽車制造商。這很奇怪,因為全球最好的那些汽車公司表現都很棒。豐田、大眾、現代/起亞和日產-雷諾給全世界設立了行業標準,均能夠生產出十分復雜但又經濟實惠、安全可靠的產品。各大廠商都有生產或者計劃生產電動汽車,有幾家(如豐田和通用汽車)計劃2014年推出新品,瞄準的正是特斯拉的客戶。
另外:
·凱迪拉克正在打造的豪華轎跑車ELR性能上將可與特斯拉Model S相媲美,價格上可能要親民的多。
·豐田聲稱即將推出可改變戰局的燃料電池技術。
·日產擁有大眾型電動汽車Leaf(特斯拉需要提供的),消費者現在就可以在本地經銷商那里買到。
·多家汽車廠商(福特、大眾、本田、現代/起亞)也并非坐以待斃。
特斯拉面臨的競爭不可謂不嚴峻。
結語:要是只是談論存活,特斯拉也面臨著非常艱巨的任務。單純從銷量數據角度來看,該公司要在不被并購的情況下成為真正的巨頭幾乎是不可能的。我肯定馬斯克也十分清楚這一點,因此要使得特斯拉做到那一點,我只能推測他的下一步會是收購一家規模比自己大得多的公司(就像當年保時捷幾乎買下規模比它大得多的大眾的控制權那樣)。
然而,要是沒有足夠強大的財務運作讓馬斯克能夠合并或者收購一家汽車公司并執掌帥印,那特斯拉短期內成為汽車行業巨頭的可能性會很低。
來源:網易科技報道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2256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