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4日,由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指導,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發起主辦的第五屆中國智能產業高峰論壇在上海長榮桂冠酒店順利召開。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以及深度學習等等,將為人工智能發展帶來新一輪創新活力和動力;以“互聯網+”制造為代表的經濟社會深度智能化應用,將為人工智能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廣闊市場空間。
以下是報告全文:
尊敬的各位院士、各位專家、各位同仁,借此機會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互聯網’+制造與人工智能發展方面”的思考。
一、人工智能發展歷程對于我們有什么樣的啟示?
“互聯網+”制造,“互聯網+”中小微企業的雙創為大眾創業觀的創新。另外,提供網絡基礎設施支撐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支撐,這是我們的幾大任務。從“互聯網+”的角度來看“互聯網+制造業”,從56年美國科學家提出“人工智能”算起現在經過60年。剛才李院士跟我說,明年我們還將會以重量級的活動來紀念這樣一個重要的時間。60年的歷程中間我們看到人工智能發展確實學到很多重要的突破,但也經歷了多次高潮、低潮、波峰和波谷,呈現出螺旋式的上升這樣一個總體的態勢。我們具體看,他給我們哪些啟示?
1.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相伴而生、相互驅動,信息技術是實現人工智能的重要支撐技術。
人工智能,首當其沖就是計算機。人工智能從高速發展到低谷,是什么樣的原因呢?因為當時的信息技術還很弱小,尚不足以實現科學家偉大的夢想。人的大腦具有10的15次方的記憶容量,而我們當時的計算機,第一臺1KB的存儲器計算機是1975年才誕生的。同樣上世紀80年代,機器翻譯沒有取得預期效果,也主要取決于當時的計算機計算能力不足。所以我們看到技術、產業這樣一個相伴生,相互作用的關系。
2.應用創新帶動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
這是在人工智能發展中間,一個很重要的經驗思考。科學家們努力探索,使人工智能走出實驗室。以1968年斯坦福大學教授和幾位遺傳學家合作研制化學質譜分析系統,推動人工智能邁入實際應用時代。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人工智能技術產品的商業供應商。隨后我們看到幾乎50%以上的財富500強都在開發或者使用專家型的智能產品,上個世紀80年代、90年代,乃至本世紀初都曾表現出來。
回顧過去的目的,就是為了著眼未來。今天,上述經驗依然具有很強的啟發意義。所以我們說,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以及深度學習等等,將為人工智能發展帶來新一輪創新活力和動力。以“互聯網+”制造為代表的經濟社會深度智能化應用,將為人工智能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廣闊市場空間。
二、“互聯網+”制造為人工智能發展帶來新機遇
1.摩爾定律逐漸逼近物理極限,軟件和應用開始主導信息技術產業創新和發展模式。
半個世紀以來以計算機為代表的,現在包括:智能終端、手機、平板為代表的,都在摩爾定律的作用上。我們現在看到集成度、集成線寬日益逼近天花板:集成電路的線寬在實驗室已經達到14納米,已經接近物理極限8-10納米。原來專家預測是到2015年,也就是今年達到物理極限。但是后面我們發現,技術也在不斷的突破極限。現在我們在顯微鏡下去看,22納米以下的集成電路基本上都是魚鱗狀的。原來是平面,變成了立體,這樣使得空間集成度進一步提高。所以我們看到,又延長了。現在專家們預測是到2020年摩爾定律將達到物理極限,這就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追趕和并肩跑的機會,現在我們大概還差2.5代左右。
在這個過程中間,我們看到軟件和應用開始主導信息技術產業創新和發展,這樣的模式已經凸顯出來。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工智能和“互聯網+”等技術方面,這背后軟件的作用都非常重要。軟件作為ICT產業創新最活躍、增長最快的領域正在主導和定義經濟社會各領域業務模型的基本理念和模式。所以我們看到,軟件定義芯片,軟件定義網絡,軟件定義數據中心,軟件定義安全等等。
今年德國的博覽會上,在我們主辦高峰論壇上,我們提出的主題“軟件定義世界”。應該說這是得到了世界范圍內各位的肯定認同。如果說摩爾定律代表了ICT1.0,那么“互聯網+”將標志著我們邁入了ICT的2.0時代。這是我們的一個判斷。
“互聯網+”與人工智能關系中間,直接反映了互聯網連接“大腦”。互聯網打破時空界限,使ICT能力如同自來水一樣唾手可得,隨時隨地按需索取。互聯網可以使無數個孤立的“人工大腦”實時連接起來,實現協同化思考。
云計算降低了大規模計算成本。云計算降低了人們享受IT資源的成本與壁壘,使成本低廉的大規模計算得以實現。基于GPU的并行計算能力遠超CPU。這里面我們羅列了CPU和GPU的對比,從這個對比中間我們也看到了,確確實實GPU支撐下的云計算使得計算的成本大規模的減少。
大數據訓練可有效提高人工智能水平。剛才李院士的演講中間,應該說對這一塊詮釋的非常精彩和到位,我這兒不再贅述。
三、“互聯網+”制造與人工智能
1.“互聯網+”加速向工業領域全面滲透。
這種“全面滲透”一個經典的案例,就是“互聯網+”汽車——特斯拉。特斯拉大幅得簡化了汽車的技術架構,這主要梳理起來三大核心技術突破:(1)能源管理系統。特斯拉動力是源于七千多塊鋰電池,每一塊電池的電量、電波、做功、發熱是完全不一樣的,如何把七千多塊電池管理好,使之形成澎湃的動力是巨大的技術壓力,特斯拉用了上萬個傳感器,然后通過系統高度的智能管控來實現,這是它的一個重要的技術突破和創新。(2)智能引擎系統。這是特斯拉的又一個革命性的變化,去引擎化。傳統汽車是擁有200多個引擎部件,特斯拉沒有變速箱,沒有檔位等等。引擎部件不超過10個,完全由智能引擎系統控制引擎運作,引領汽車的發展方向。(3)自動駕駛系統。超音速聲納、攝象頭、雷達,實現自動駕駛系統,盲點警報等功能。
2.從“電力驅動的機器”向“軟件驅動的機器”變革的“第二次機器革命”。
現在,無論是西門子還是GE都明確提出:“軟件是工業的未來,數據是未來的原材料。”現在看到引領這個方向的兩大陣營:一個是像西門子、GE這樣的企業。再一個,像谷歌、微軟、蘋果這樣的企業,都在從不同的角度演進探索“互聯網+”制造的發展路徑。
3.“互聯網+制造”是新時期兩化深度融合的具體體現。
眾所周知,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從廣義上來理解就是工業化進程與信息化進程的一個重合。從狹義上講是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工業領域,引起生產效率提高和生產方式變革,從而使工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過程。“互聯網+”制造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的兩化融合的內涵,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各領域更廣范圍、更深層次的滲透、融合開辟了新的路徑。為新時期實現工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動能。“互聯網+”制造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制造業廣泛普及和應用,不斷提高智能化、數字化等水平,從這個過程形成新的產品形態、生產模式和組織體系以及資源配置方式。這個過程進一步向規模化定制、柔性化生產、服務型制造、網絡化制造模式持續演進,這是我們看到的發展過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說:“互聯網+”制造,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廣闊的機遇。
四、幾點建議
1.研究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路線圖。
2.突破一批核心技術。
3.促進人工智能與工業融合發展。
4.注重安全保障。
來源:中國人工智能學會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39705
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