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未來按照什么模子造,已經成為各國爭相討論的話題。近年來,美歐日正加緊制定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和產業標準,中國要在這一領域突破產業發展障礙,就必須積極應戰或者主動搶占產業標準的制定。
技術標準之爭實質上是對于未來市場的主導權和話語權之爭。通過制定標準以實現技術推廣和市場壟斷,并借此保持其長期優勢地位,是發達國家的一貫手法。目前,日本在搶占新能源汽車技術標準方面似已取得先機。根據日本媒體今年1月的報道,聯合國有關機構將在2010年就混合動力車和電動汽車設立全球統一安全標準,而豐田普銳斯和本田Insight的技術規范可望在談判完成后成為世界標準。對此,美國隨即做出反擊,抓住”踏板門”事件不放,抹黑豐田形象,還勒令豐田提供相關技術資料,奪取新一代汽車技術領先和標準制定權的意圖十分明顯。
與之相比,我國各地汽車企業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積極性很高,但技術標準不統一,缺乏規范,成為制約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瓶頸。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10個城市計劃、在建和已建成的電動車充電站累計投資額已超過3億元,但新能源汽車標準體制尚未建立,充電站的相關標準也尚未出臺。這種盲目建設擴張,很可能再次出現光伏電池產業那樣”一哄而上、一上就亂”的困局。
令人擔憂的是,外國企業介入我國新能源產業標準的競爭態勢已十分明顯。2009年4月,日本日產公司與中國有關機構簽署了兩項協議書,希望通過電動車汽車基礎設施建設來影響這一標準的制定。如果日產公司能成功地說服中國按照日產模式制定電動汽車產業標準,日產電動汽車技術無疑將在中國市場上獲得快速推廣。那么,跨國企業標準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主流,將沉重打擊我國自主車企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當前,一些國內部門和企業,缺乏自主創新的戰略眼光和勇氣,不相信本國企業,不愿給本國創新產品提供參與競爭的機會。這種缺乏民族自信的軟約束對我國發展自主創新的新興產業是重大障礙。
筆者認為,我國應大膽參與低碳產業制定國際標準的競爭。目前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歐洲電動車標準還沒有統一,日本雖然有相關標準,但也處于爭議之中,我們有基礎與世界各主要汽車制造大國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在標準制定上搶占先機并發揮作用。雖然我國在傳統產業領域難以追上西方發達國家,但在燃料電池、替代燃料汽車和純電動汽車等單項領域和關鍵技術上卻可以有所作為,通過搶占技術標準,力爭最核心領域的話語權。▲(作者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編輯:李艷嬌)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綜合報道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96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