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1日-10月22日,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和西安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0中國汽車供應鏈大會”(原“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年會暨高峰論壇”)在陜西省西安市召開。本屆供應鏈大會主題為“育新機、謀新篇、開新局——助力構建安全可控汽車產業鏈”,探討“十四五”思路,把控產業形勢,解析全球汽車供應鏈發展動態,助力構建安全可控汽車產業鏈。其中,10月22日上午舉辦的“產業鏈新興領域領先優勢培育”主題論壇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助理兼技術部部長 王耀 為大家帶來“大數據助力產業鏈創新與發展”的主題演講。以下內容為現場演講實錄: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助理兼技術部部長 王耀
王耀:大家上午好!我今天拿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首先看的是論壇主題,叫做“產業鏈創新”。我最近的一些思考,我們在考慮產業鏈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應該是產業鏈應該供給給誰,我們現在的汽車定義其實已經變了。原來汽車傳統產業鏈,說新能源、智能網聯已經是創新了,我們可以做三電系統,可以做智能、5G,在新四化的時代整車已經從生產汽車下線服務衍生到整車在用戶全生命周期使用。我們在智能網聯時代做數據驅動軟件,軟件定義汽車,數據會變成驅動軟件的新動力。
我們在電動化時代能源的供應鏈,所謂供應鏈,有明確分工,不可明確切割。在傳統汽車時代汽油也算供應鏈,但是真正做汽車零部件考慮的時候汽車并不算。但是在新能源汽車時代能源供給其實已經密切的和我們的整車開發使用關聯上了,能源供應鏈和未來智能汽車時代的算力供應鏈都會成為新供應鏈的概念,這就是今天所提到的創新領域供應鏈。
今天想給大家帶來汽車工業協會的思考,大數據所形成的供應鏈推動汽車領域的新發展。首先大家知道智能網聯汽車驅動了汽車產業發展,而汽車產品進行重新的定義,我們個人一直認為智能汽車時代完全可以參考智能手機到底是怎么在發展,我們可以看到下面這張圖,從90年代移動終端到現在的智能終端,非常像現在汽車經歷了機械化時代、電子電氣時代,到現在的智能網聯時代。未來10年汽車使用端數據的搜集和應用,加速我們汽車產品的迭代,我們的汽車其實從生產線下線主機廠任務完成了,但是從智能網聯時代開始,從一輛汽車下線交付,我們的研發迭代剛剛開始,研發迭代靠什么去驅動,就是用戶端數據搜集。我們可以看到在自動駕駛時代,我們需要采集車上各種各樣的數據回來,包括采集我們的駕駛者行為數據回來,這里還想再提一個概念,我認為在不遠的將來,主機廠的核心競爭力可能會從現在的動力總成、整車設計很可能會變成以后買車送司機,誰送的司機更有經驗,誰送的司機更安全,因為我們看到有這么多新勢力企業,只要能融資100億、200億就可以開發車型,在我們的智能網聯時代,我們的主機廠核心競爭力是什么?所謂核心競爭力是代表一定的門檻。如果說大家可以這么輕易的造一輛車,我認為如果我們還把核心競爭力看成之前的動力總成、整車設計,很可能我們主機廠會面臨重大的危機,包括我們的供應鏈視角也要隨之而切換,這里多說一句,昨天晚上還有一些同仁跟我聊,為什么特斯拉M3做的這么好?首先不要把它看成新能源汽車,它是自動駕駛汽車,特斯拉現在已經布局了80萬輛以上的汽車,它是全球第一大陸上終端數據搜集商。
在我們現在的人工智能水平,我甚至不愿意叫它人工智能,而是機器學習,在這種情況下機器學習是需要極大的數據體量做支撐的,機器學習沒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我們必須要靠大數據驅動汽車去做各種各樣的策略。現在汽車進入的是小策略、大數據的人工智能時代,如果真正的人工智能才能做到大策略、小數據。我們的主機廠也是越發重視數據采集的工作,各個主機廠可以看到,我們都在成立我們的軟件團隊,都在成立我們的數據團隊。
從國家的政策來說,今年4月9日國務院已經正式的把數據定義成為了生產要素之一,各地也出臺政策,紛紛鼓勵我們做數據交易,而這個也是在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做數據供應鏈的時候給我們奠定了很強的政策基礎。
可以看看美國智能交通4.0對于數據的重視,這個辦公室是隸屬于美國交通運輸部,在這個戰略規劃當中美國政府將汽車產業數據交互已經上升到了美國國家的戰略層面。同時我們看一下國際車企如何在布局自動駕駛的數據共享,早在2018年5月份寶馬、福特、通用,后期跟進的本田共同成立了汽車行業最大的區塊鏈數據共享聯盟,這個聯盟主要的目的就是利用區塊鏈技術跨汽車制造商的自動駕駛數據的共享。德國三大車企聯合收購Here,在簽約儀式上三大車企表示如果要實現自動駕駛一定要保證自動駕駛安全,如果要實現自動駕駛的安全一定要實現數據共享。所以在大數據對于汽車供應作為一個重要的供應鏈環節,包括汽車數據的供應鏈要形成交互態勢,要形成融合態勢,這一點在國外已經基本形成共識了,這個是我剛才要說的特斯拉問題。
2019年特斯拉已經賣了36.75萬輛,特斯拉已經保有80萬輛以上的,在路上行駛的汽車,他們在做一件什么事情?特斯拉其實從一開始走的是光學傳感、單車智能。所以它的所有數據都可以實時傳回車企進行數據語義分割分析,然后去迭代它的自動駕駛技術,所以這一點是需要我們的主機廠,包括我們的供應鏈去重視并且學習的,第一要保證重視數據采集,同時要保證數據采集一定可用。
再看一看汽車產業內部的一些問題,首先互聯網巨頭對于數據的滲透已經非常充分了,我現在在考慮的問題,未來主機廠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這是我剛才提過的問題。主機廠會不會變成像富士康一樣的OEM,完全取決于主機廠怎么認識軟件定義汽車,怎么認識數據驅動汽車,怎么認識能源供應鏈和算力供應鏈對于未來汽車產業的驅動作用。因為從專業領域來說,我們的汽車產業的專業,我們可以看一看我們現在高校當中汽車產業有沒有學大數據的、有沒有學IT的,我們現在還是大部分在做動力總成的學習,學習我們的電子電氣架構,而反觀我們的互聯網企業、反觀的ICT企業,其實一開始他們就帶著互聯網的基因、帶著數據的基因,同時我們現在數據的綜合運用水平其實還是比較低的,目前我們單一車企數據體量的積累遠遠不足以滿足L4級別以上的自動駕駛,如果我們要達到L4級別,數十億英里是一個最基本的門檻,而我們的車企可能與這個要求差距是1-2個數量級上的。在去年的差不多這個時間,習總書記提出區塊鏈作為我們國家戰略性的技術方向,區塊鏈解決的就是物聯網的信息獲取,云計算它要來解決我們的數據存儲,區塊鏈在解決我們的物聯網、云計算怎么去做我們的數據共享、怎么去做我們算維共享。
可以介紹一下我們汽車工業協會前期在數據方面我們做的一些工作積累,我們在去年的5月份成立了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大數據委員會,我們也是第一次在汽車行業提出了大數據的戰略,同時引入了區塊鏈作為汽車數據交互治理的一個關鍵性技術。在去年的這個時間,我們在深圳、在華為召開了我們T10企業的ICV領域的CTO閉門研討會,我摘一段我們會議的紀要,我們會議上的所有企業都認為依靠單一車企是難以完成自動駕駛策略開發所需的大數據訓練集約積累的,智能網聯汽車各種各樣數據格式的定義,并且探索企業數據共享的機制,能夠做一個屬于我們自己汽車行業的數據交互平臺。因為產業在往前推,汽車行業不去做一定會有別的行業做,如果說汽車行業不去制定汽車行業的數據戰略,由別人做主導的話,對我們行業尤其是主機廠來說會非常的被動。在上上個月汽車協會和嘉定區政府簽約了一個關于中德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推廣應用中心,這一塊主要也是利用前期積累的區塊鏈架構的思路,包括一些技術積累,我們會在嘉定那邊開展數據交互應用品牌的試點,包括后面也會講到數據跨境的試點,其實在為我們的數據供應鏈提供數據設施的搭建。這是剛才提到的數據跨境的白皮書,這是我們和工信部國家工業信息安全中心聯合編寫的智能網聯汽車跨境數據安全白皮書,這個白皮書的方案,因為我還沒有引入汽車工業協會提出的大數據交互的一套區塊鏈治理架構。整個這一套跨境監管平臺,包括我們的交互完全是按照我們提出的VDP平臺的基礎架構來做的。
我們前期還做了智慧車聯產業生態聯盟,這也是華為和航盛等行業相關企業一塊做的,后面還要打通手機和車端數據的交互,包括我們的手機和車端算力共享,這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數據供應鏈和算力供應鏈的問題,這是前期我們做的自動駕駛數據分類分級的一些工作。
這里提到我們的解決方案,汽車協會專門為這件事情成立了一個公司,目前來說它是一個基于區塊鏈技術架構的汽車大數據的生態平臺,它的使命就是為行業提供跨汽車制造商的數據共享和交互的解決方案。目前這個公司已經注冊成立了,我們現在正在做第一輪的增資入股,主要的主機廠和零部件供應鏈、檢測機構和大數據公司都有加入。主營業務簡單一句話,我們在這種大數據平臺上,我們不會碰任何的數據,就像我們所有的主機廠,所有的零部件供應商,大數據分析商各自都會建立自己的數據庫,各自都會建圖書館,同時我們做的事情相當于把所有圖書館的目錄給拿出來,然后匯集,然后每一家分發一本,我們相當于做的是一個索引聚合,一提到大數據在行業內做過很多的探索,這件事情已經極大的阻礙大數據供應鏈的發展,我們也希望通過這種新興區塊鏈技術,讓大家實現數據不可傳感,同時讓大家實現信任,我的數據你確實不可能無償拿到,要建立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大數據交互生態,能夠幫助我們的主機廠和零部件供應鏈更有效的拿到更多的數據,在新業態下的汽車行業可以有更多的子彈。
從數據角度說,大家知道現在是一個數據大爆炸的時代,之前拿到一個數據還是挺驚人的,人類數據所有的積累量從2018年往前,我們如果算成一個數據包的話,2019年到現在和之前的數據包一樣大了,我們的數據在呈非線性增長,剛才提到全球的領先企業已經走在了前面,在非線性增長的情況下后來者如果需要靠努力去追趕,假設增速一樣,它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這就是為什么要構建汽車產業的數據交互融合的平臺,也算是在這里發布我們的汽車工業協會的汽車數據供應鏈戰略,以后也會找一些機會,和大家分享怎么布局汽車產業的能源供應鏈和算力供應鏈,我的介紹到這,謝謝大家。
(注: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嘉賓審閱)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張碩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zhanhui/13016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