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的文字取自于11月13日已在今年宣布正式退休的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以浙商總會會長名義在第五屆世界浙商大會上的發言。他說:“最近一段時間來,我相信所有的企業都擔心經濟,都擔憂未來經濟的走向,都擔心自己的企業是不是能夠走過這一關。我們似乎都在期盼一些事情,都在等待一些事情。”
馬云的發言我認真看了兩遍,最打動我的就是這句“我們似乎都在期盼一些事情,都在等待一些事情”。那種想參破卻又無力穿破的窘境活靈活現,能說出這樣的話,說明他還是一個可愛的人,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馬云臟辮造型在9月10日阿里巴巴20周年慶典上,也就是他“退休”的那天高唱《怒放的生命》的情景。“如今我已不再感到迷茫/我要我的生命得到解放/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飛翔在遼闊天空……”這些聽了令人酸楚的詞語連同他的搖滾形象畫出了一個看似大徹大悟卻為了理想仍不愿歸去的成功企業家形象。
功成名就的馬云給浙商們開了藥方——“期盼和等待還不如自己采取更多的行動”“真正根據需求改變自己”。他同時給出了“煎藥”的宏觀背景框架:1.未來技術變革一定會帶來金融變革,帶來物流變革,生產方式的變革和交易方式的變革;2.未來十年,世界的貿易游戲規則會發生變化,數字貨幣帶來金融體系的變化;3.中國已經從出口型國家變成消費型的國家。
宏觀背景框架之一已經發生,之二相信也很快發生。10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由此,區塊鏈這個一度被幣圈爆炒至人們開始不相信的概念又開始爆紅。很明顯,這次區塊鏈的爆紅和未來的數字貨幣息息相關,更具戰略意義。而之三則略顯悲觀,但考慮到中國14億的人口,也不能說錯,不過馬云還是補了一句,“希望浙商能夠真正地關注一帶一路,融入一帶一路”。他認為,“一帶一路”使得“新一輪全球化正在形成,新的貿易形態、貿易規則、貿易機遇未來十年以內一定會出現”。
馬云不僅希望企業對內需要“真正根據需求改變自己”,對外需也是如此,“全球貿易將會以消費者為驅動,以按需定制的新制造為驅動”。那么如何改變?他說,“我們必須要擁抱高科技,未來不是屬于互聯網公司的,……未來屬于擁抱數字經濟,擁抱互聯網經濟的企業。未來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要轉型,但未來所有的企業都必須升級”。
對汽車業同行,馬云的藥方是否管用?我認為,同樣管用。
10月17日,在第四屆鈴軒獎盛典閉門討論會上,在聽了諸多零部件供應商對廠家要求降價的抱怨后,安波福的王忻有不同觀點,他所講的就是馬云那種滿足需求的思路。他說:“零部件廠家老在想,我們的客戶群體是OEM,我覺得是錯的,我們應該關心的是掏錢買這部車的人,我們現在有多少人真金白銀去研究過他們為什么掏錢買這個車?以前汽車設計完全基于OEM,OEM有什么樣的需求供應商就設計出來,賣得好不好跟著OEM走,OEM賣不好就讓供應商趕快降價,形成惡性循環。”
10月初,豐田全球設計主管西蒙·漢弗萊斯(Simon Humphries)說:“未來汽車的發展道路將會出現分裂,你可以買一輛真正想要的車。我們目前所擁有的一些多功能大眾車型以及現在所制造的一些車型,理論上將會消失。”隨著新型按需出行交通工具的普及,人們不需要再購買千篇一律的汽車。這確實是想想都很激動的事情。
全球汽車專家評選中國年度汽車的軒轅獎,11月8日開始在襄陽對入圍的35輛汽車進行靜動態測試,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場景測試,也就是考察新車對于消費者需求的洞察和滿足。這是軒轅獎先前從來沒有做過的一個綜合測試環節,為的還是推動車企注重消費者的實際需求。此次測試,我在現場發現,一個高端品牌產品國產化后雖然變成了看似滿足中國客戶需求的長軸距,但其他一些人機界面卻缺乏改變,漠視了中國人的習慣,大概率將失去進入前20輛提名的機會。
襄陽測試中的重要環節——場景測試
2019年的10月底和11月初,我少有的在南方跑了小半個月,看到了豐田、本田在中國的合資企業在冬季里獨自生機勃發,看到了像東風柳汽這樣偏于一隅的自主品牌也重新向上的景象,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努力洞察消費者需求,相比那些僅僅一切為了銷量的企業,它們從容得多。
這次遠足,我第一次踏進華為大門,也就是在那里,我看到馬云對浙商的希望在那里早就已經實現。任正非的前瞻、堅持和與世界接軌的開放心態,讓華為遠遠超越中國同行。華為早年的布局和在高科技上的努力已經開花結果,它現在開始高調進入汽車零部件核心供應商行列,要是早十年,恐怕誰也不信這個未來。
這期封面故事《最慘人的自白》講的是李斌。在我看來,蔚來汽車就是“按需定制的新制造”,是“真正根據需求改變自己”,是洞察中國高端電動汽車車主需求之作,這也是不少新老造車同行所不具備也不愿意承認的現實。毫無疑問,這種企業的發展不會一帆風順,你也看到了一些媒體出于各自目的冷嘲熱諷,但在我看來,就算蔚來倒下,它也將因為自己現在的作品而獲得長久的聲譽。
“我認為很多人對未來太悲觀了。”豐田設計主管漢弗萊斯說,“我們樂觀地認為,這將是出行設計的又一次黃金時代。”他談的雖然是設計,但面對汽車四化的未來,卻值得玩味,并可以延伸到對汽車業的想象,無論如何,“我們似乎都在期盼一些事情,都在等待一些事情”,這是讓我們一直努力向前的第一推動力。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商業評論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0386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