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丁磊看來,華人運通造車b必須以車路協同為出發點。
在發布“智路”“智車”后,華人運通的“三智”戰略再進一步,有了全新進展。
12月19日,華人運通正式發布了車路城一體化“智城”系統,其全球首個車路城一體化智慧城市5G無人駕駛交通運營樣板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人工智能館落地。
華人運通董事長丁磊稱這一交通運營樣板 “匯集5G、車路協同自動駕駛、云計算及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最前沿的科技,打造高效、精準、安全的未來出行模式,清晰地構建出未來智慧城市中智捷交通的雛形”。
所謂的車路協同,也就是“V2X”,其意義是可綜合利用通信、融合感知、高精度定位、云計算技術,從而達到人-車-路之間的高效協同,而高效協同的好處在于,大幅提升了駕駛安全和道路通行效率。
華人運通的車路城一體化“智城”系統則是在車路協同的基礎上,增加了智慧城市和5G。
具體來看,“智城”項目運用5G、車路協同、大數據、云計算及人工智能,由“城市之帆”純電無人駕駛“智車”巴士、“智路”系統以及“智城”交通運營監控中心組成。
現場,我們坐進“城市之帆”在園區內完成封閉式體驗。
根據華人運通的說法,“城市之帆”具備L4級無人駕駛能力,配備有5個攝像頭、5個毫米波雷達以及16個超聲波雷達,車頂兩個衛星天線與北斗系統相連,同時具備高速5G Wi-Fi、人臉識別、自動感知等人性化功能。
華人運通的“智路”則是在道路的一側裝配上全息路端感知系統,并形成一張網絡。該系統配備有路端高精攝像頭、路端微波雷達以及路端激光雷達,能夠清晰感知車內外情況,描繪出駕駛環境的動態特征,為“智車”和“智城”提供全天候無死角的監控。
同時,路側邊緣計算為“智車”和“智城”提供了信息數據支撐。
“智城”系統則憑借強大的云計算能力、遠程調度中心以及遠程監控中心,從而實現園區交通實時調度。此外,云端自動駕駛控制融合了人工智能,可以實現對“智車”的遠程控制。
“智車”“智路”和“智城”系統相輔相成,則有了華人運通的車路城一體化智慧城市5G無人駕駛交通運營樣板。
為什么是華人運通?
自動駕駛這條路上,車企個個都在或明或暗地提前布局未來出行方式。作為造車新勢力,華人運通為何另辟蹊徑,將未來出行作為企業主愿景,而造車為輔?
在丁磊看來,單車的技術累積與突破遠不能提供未來出行的解決方案。在現有道路上,智能汽車抵擋不了別人的碰撞,也抵擋不了交通堵塞。
他認為,解決未來出行的方案,就是智能汽車、智捷交通、智慧城市一起相輔相成。即便要開發一輛新車,也要放在車、路、城、云、網整個系統來開發,否則就是閉門造車。
“華人運通不會重復傳統的造車模式,我們開發全新的智能車不但要完成自身控制,同時車載大腦又能夠接收和處理來自智慧道路和智慧城市的信息,所以我們開發新一代的車,必須從車路協同的邏輯出發。”丁磊坦言。
再者,當新能源確認為未來汽車產業發展主路線時,新能源產品已經五花八門地出現在市場上。隨著近幾年新能源發展逐步步入正軌時,我們不難發現,產品同質化也越發嚴重。
華人運通或許也正是看清了局勢,與其和其他新物種同臺競技,不如勇敢地走出與眾不同的路,為自己博得一線生機。
2012年開始,科技巨頭谷歌開始著手打造一個未來的“智能城市”,他們的“人行道實驗室”計劃在加拿大多倫多的一個區域建設高技術社區。這個項目的任務是,以城市服務為基本目的,依靠新生的互聯網科技技術和新的制造技術改變人們的生活,創建一個真正的“智能城市”。
當然,從前瞻性思考的角度而言,所有的汽車巨頭和科技巨頭都默認,未來出行的答案絕不僅僅是制造汽車。
資本的嗅覺往往是最敏銳的,在新造車勢力這一波造車熱潮之后,大多數資本認為,智能出行將提供巨大的投資回報,成為下一個風口。
由此可見,華人運通瞄準改變未來出行方式出發,大方向是沒錯的。
落地遙遙無期
我們不能否認,華人運通所描繪的未來出行藍圖是美好且令人向往的。但在現實面前,其仍舊面臨諸多挑戰。
首先,法規的挑戰。
自動駕駛來了,但我國現行的法律體系還遠未準備好。
“自動駕駛”這一全新的駕駛模式,難以適應基于傳統“人類駕駛”汽車的技術和社會背景制定的汽車、道路和安全管理法律法規;因此,通過修改相關法律以適用自動駕駛車輛的做法困難很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中許多適用于傳統汽車的規定不適用自動駕駛車輛,甚至會影響、阻礙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使用及發展。
雖然,丁磊在發布會上表示“一旦國內法律法規,‘智城’系統便可落地”,但至今看來,這個時間還很遙遠。
其次,如何去和不同車型進行適配。如果想保證車-路-城的一致協同性,那么“智城”系統就需要監測到城市道路上的每一輛車,收集每一輛車的數據。
如何做到讓系統與各個車企所研發的車型適配,也是其面臨的一大挑戰。
智能的車,智能的路,智能的城,華人運通的夢想很大,但這無疑是一條并不好走的路。
我們無法判斷,華人運通的設想能否商業化落地,但不可否認,其通過“智車”“智路”及“智城”相輔相成,為系統性解決城市交通出行問題、提升城市管理能效提供了一個方案。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商業評論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0653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