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江城武漢,疫情籠罩,大街小巷,幾無一人。傳統意義上的春節已經過去,但小區的管理越來越嚴,居民一般不讓隨便出來走動,都要呆在家里。
膝關節受傷已在家休養一年余且停筆寫作的東風汽車公司原副總工程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程振彪,面對嚴峻疫情,從以利國家和行業長久的發展和避免此類災難重演角度出發,情不自禁地向他的讀者及朋友們發表自己的思考和感概。
程振彪,1967年從中山大學畢業后,就投身中國汽車工業,一直致力于國外汽車技術和產業發展跟蹤研究,已出版專著、譯著數十部,文字工作量約1000萬字,先后獲國家、省部級各類獎項和科學技術進步獎數十項,為東風汽車公司及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在全國汽車界乃至機械行業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他告訴汽車商業評論,以下文中的這些思考可作為一個終生跟蹤研究國內外汽車技術及產業發展趨勢的老科技工作者給國人和汽車業界鄭重的、誠懇的建議。
無人為干擾的自然之雅
2020年1月27日,大年初三,武漢東風陽光城小區。
連續數天的綿綿陰雨,今天天氣開始放晴。經過雨水的沖洗,武漢的空氣少有清新。
然而,人們的心情并未因此而感到舒暢。
為防止疫情擴散,家家戶戶都門窗緊閉,小區內很少見到有行人,只有私人汽車沉悶地趴在地上,四周安靜得甚至連一根針掉到水泥地上也能聽到。
吃過早飯,為鍛煉身體和腿力,我與往常一樣,前往小區內一條圍繞水塘岸邊的小徑散步。
與前些時間有所不同的是,額外對自己進行了全副武裝的防護:帶上了醫用口罩,換上外出專用的外套和鞋子。
當我走到水塘邊時,一種從未體驗過的場景呈現在眼前:水塘岸邊密林中無數只各種鳥兒在水塘上空飛來飛去,它們猶如同在參加一個音樂會,個個都高唱著不同音調的優美歌聲,一個個也都顯得悠然自得,樂不可支。
此時,我真有一種置身于原始森林般的感覺,這與在“封城”下絕大多數人們悲憤的心情形成巨大反差。
我驀然感悟:平常并不是鳥兒懶惰,而是小區的人們和外邊大街上車水馬龍的喧囂壓制和破壞了它們的生性,沒有絲毫的歡樂心情。只有像現在這樣人們安靜下來,大自然才重新展現出豐富多彩的本色與本性。同時,也才能讓人真正享受和欣賞自然之美。
長期以來,中國人為了盡快擺脫貧窮落后面貌,工作生活節奏很快。誠然,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這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但正是節奏太快就難免會產生浮躁之氣,人們無法靜下心來,檢視自己過往做的不對或存在不足之處。
這正好在當下的“封城”之際,除了醫務人員和其他必須在崗的人員之外,更多的人可以在家閉門思過,反思自我,探索未來更好的前進之道。
不要說什么“人定勝天”
對武漢發源的兇惡疫情,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科學權威說法。至今人們相對比較一致的說法是,其毒源來自野生動物。
從某種意義上說,此次給中國公共衛生造成自非典以來最大災難是因獵捕、獵殺、獵食野生動物而起。它給武漢乃至全國造成極大不幸(至于經濟損失現在還無法估量——至少是巨大的損失,有可能以千億元乃至更多計)。
千千萬萬人平時辛辛苦苦、消耗無數資源和代價而創造的財富(或者說GDP)或將毀于一旦。更令人痛心的是,因此,搭進去了一些人寶貴的生命,我們可以說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這一切的源頭或許是源于一些人看似無大礙的陋習和有關部門管理的疏漏和執法的不嚴。在此時刻,痛定思痛,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敬畏自然,不保護生態環境呢?
回望過去,人類總是以世界之主宰而自居自傲,說什么“人定勝天”。其實,這都是很片面的。我們來自大自然,是大自然養育了人類。追溯此根源,人們就要更加熱愛大自然,與之和諧相處。如果肆意破壞生態環境,必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恩格斯就說過這樣的話,“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改變對環境不友好的生活方式
眾所周知,人類不光是財富創造者,同時又是生態自然資源的消耗者,在維持生存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對大自然不利的甚至有破壞作用的東西。
這主要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垃圾和因消耗化石能源產生的污染以及溫室氣體等。尤其是后者,按照目前的認知,二氧化碳排放是導致氣候異常的罪魁禍首。而氣候異常,則將引發一系列的自然災害和十分危險的疾病流行。
要想阻止或減緩這一變化過程,每個人都要有所作為,要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改變對生態環境不友好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初衷,并不是要人們去大吃大喝,在衣食住行上大手大腳,貪大求洋,奢侈浪費,炫富炫耀,肆無忌憚地去揮霍,破壞生態環境,而是要人們去過一種精神高尚、文明、物質享受合理適度的節儉、樸素、樸實無華的生活。
只有這樣,才能對身體健康有益有利,是真正的科學健康的生活。也只有這樣,才能使人們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妙趣橫生,趣味無窮。
有人說,我們要達到發達國家生活水平。這些年我退休后,經常到歐美等發達國家去看看,觀察研究那里的情況。給我很深印象的是,在據說是全球幸福指數最高的北歐諸國,人們的吃喝、穿戴等物質享受,已經趨向樸素、簡單,而他們比較心儀的是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或比較和諧的精神享受與追求,環保意識很強。
在這些國家,目前騎自行車已成為一種時尚和趨勢,開私家車卻在減少,乘用新能源汽車就更不用說了。這難道不值得國人深思嗎?是不是值得我們借鑒呢?
首先要轉變傳統思維方式
這就讓我們想到了中國汽車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無論從我國自身發展的需要看,還是基于國際汽車發展趨勢觀察,中國汽車都必須堅定不移地向“新四化”和向移動出行服務轉型升級,由過去的以追求數量為顯著特征的粗放發展,轉向以效益和環境友好效應為重要特征的高質量發展。
為達此目的,業界首先要轉變傳統思維方式。
近年來,我國汽車市場銷量呈下滑態勢,這在本人的意料之中。我在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專著——《從大到強:中國汽車可持續發展之路》《大質量觀:中國汽車應有的質量理念》《燃料電池電池汽車:新能源汽車最具戰略意義的突破口》中作了詳盡的論述,而且對中國汽車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作了全面系統的論述。
其實,如果中國汽車能比較順利地——當然也是艱難地——轉型升級,以大質量觀為指引,中國汽車為國家的貢獻只會更大而不是減少,作為支柱產業的地位更加穩固,創造的就業崗位更多。因此,我樂見中國汽車企業有更多自己的奔馳、寶馬、豐田、本田等出現。
中國汽車也必須堅定不移地節能減排,走環境友好型之路,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才更有作為。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減排的有效措施,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較長時期的過程。適當控制投入市場的汽車保有量數量規模,仍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也能保證我國能源安全。
3億輛是理想的天花板
當前,業界不斷議論中國汽車規模是否存在所謂的天花板。對此,就看人們從哪個角度來審視。
任何事物——包括人都有兩面性,汽車更不例外。它的好處無人可以否定——我畢生為汽車奮斗更是對其倍加贊美。汽車的社會性極強,牽涉面廣——這也是其作為支柱產業的根據。
為了中華民族的根本福祉和長遠利益,也要使之達到適度的數量規模,如果汽車數量規模在合理、合適的范圍內,它可大大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和發揮正能量,而一旦超出了某個限度,則會削弱甚至完全抵消其正面影響。
中國一個顯著的、突出的國情是人多地少,有效國土空間十分狹小(這一點許多國人還沒有意識到),相關資源不富裕,甚至是缺乏。中國在汽車消費方面絕不應攀比美國,在千人汽車保有量指標上也不應比照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而預測或頂層設計規劃中國。
按照幾十年甚至上百年西方提出的千人汽車保有量理論來比照預測中國,是不科學的。那時的交通工具種類很少,人們出行方式選擇余地也小,更不用說有共享汽車了。
如果比照別人來說中國的事,那么3億輛的總汽車保有量這一數字,肯定還達不到中國汽車市場的天花板。然而,如果依據我國實際國情,又不想讓汽車降低中國人的幸福指數,那么3億輛就是天花板。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與當時還在中汽協崗位上的張小虞在不同地方進行研究,不謀而合地都得出這一相同研究結論。這些年里,出于對中國汽車的真心愛護,我一再給業界降溫,強調說中國未來汽車市場可以達到6億輛甚至更多的總保有量,是把中國架到火上烤。
如今共享汽車方興未艾,這就給了中國一個機遇,即投入使用較少數量的汽車,以較少的資源和排放、較少的污染即可滿足更多人的需要,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再說,中國汽車發展,眼睛也不能只盯著國內,還要放眼世界,把市場做到海外,一如現在跨國公司在中國所做的那樣。以此看,中國汽車的發展空間大得很,沒有什么理由悲觀。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商業評論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08526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