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一個健康的汽車消費環境,遠比一時的報復性消費更加重要
“當前社會一個重要矛盾,是人民群眾疫情后日益強烈的報復性消費的需求,和口袋里沒錢之間的矛盾?!焙愦蠹瘓F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近日說的這番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疫情持續了將近4個月,國內形勢逐漸明朗,普通人為國家作貢獻的姿勢已經從宅在家里變為出門消費。
4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一季度經濟數據,國內生產總值206504億元,同比下降6.8%。作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出口均為負增長。不過,相比1-2月份,3月份降幅均有明顯收窄。
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580億元,同比下降19.0%。其中,3月份降幅比1-2月份收窄4.7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實現正增長的商品只有三類,糧油、食品類,飲料類和中西藥品類,分別增長12.6%、4.1%和2.9%,這些都是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商品。而降幅較大的兩類商品,金銀珠寶類同比下降37.7%,汽車類同比下降30.3%。
可見,人們的錢主要還是花在米面油藥這些日常生活必需品上,對于珠寶這樣的非必需品以及汽車這樣的大宗商品,消費能力還沒有恢復,更不要提報復性消費了。
生存性消費占據主流
為什么汽車行業會期待報復性消費?主要基于以下幾點判斷:
疫情期間,交易受阻,原有的購車需求形成一定積壓,疫情過后會集中釋放;疫情讓很多人認識到,還是有一輛自己的車更方便更安全,這會新增一部分首購需求;疫情期間人們的消費行為減少,疫情過后會有補償性消費。
這個推斷的邏輯本來沒有問題,但是人們的消費心理已經發生了變化。
收入,就業,物價——這幾個關鍵因素影響著人們的消費行為。
疫情期間,企業停工、裁員、降薪,這樣的情況幾乎在各行各業上演。承擔了全國80%以上的就業、對出口總額的貢獻超過了60%的中小企業,在這次疫情中受到的沖擊尤其嚴重。
任澤平稱,民營中小企業及其就業現在是最困難的群體。在規模以上企業中,一季度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同比下降6.0%,私營企業下降11.3%,差距很大?!耙幠R陨掀髽I還是最好的群體,是各種政策能夠照顧到的群體,但是大部分規模以下中小企業屬于政策的燈下黑?!?/p>
企業的困境將直接導致兩個結果:一是工薪階層收入降低,二是今年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大增。
前者已有數據佐證,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同比名義增長0.8%。而同一時期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4.9%,扣除價格因素之后,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下降3.9%。
報復性消費還沒來得及付諸實踐,報復性漲價已經來了。
一季度,食品煙酒價格同比上漲14.9%。具體來看,鮮菜價格上漲9.0%,豬肉價格上漲122.5%。最近海底撈火鍋就因為漲價上了熱搜,一塊土豆1.5元,一碗米飯7元,一份自助調料10元……
如果當前收入下降,未來收入沒有穩定的預期,物價又上漲,哪來報復性消費的勇氣呢?
所以,更多人放棄報復性消費,轉向報復性存錢。
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CWM50)4月8日組織的《新冠疫情對恩格爾系數和家庭消費行為的沖擊》課題討論會透露,“疫情造成居民對就業形勢和收入增長預期悲觀,可能導致整體預防性儲蓄上升,家庭資產資金流動性不足,尤其是低收入階層受到的沖擊較大,受上述因素影響2020年家庭預期總消費支出將減少11%?!?/p>
西南財經大學、螞蟻金服研究院4月21日聯合發布的《疫情下中國家庭財富變動趨勢》顯示,一季度,有50.2%的家庭會增加儲蓄并減少消費,有40.4%的家庭維持當前狀況基本不變,僅9.4%的家庭減少儲蓄增加消費。
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能帶來最大安全感的就是存款,如此,大多數普通人的消費行為必然趨于保守。
可有可無的消費或者舍棄或者延后,只保留滿足最基本生存需求的必要花銷——這種消費可以稱為生存性消費。而購車作為更高階的發展性消費,是首先會被放下的。
口紅可以,汽車很難
在生存性消費主導消費市場的情況下,“口紅效應”正在發生。
“口紅效應”這一經濟理論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首次提出的。經濟學家發現,經濟不景氣,女性承受不起買車、度假等大額消費,轉而購買相對廉價的非必需品,比如,口紅。當時美國工業產值減半,但化妝品銷售量增加。
李佳琦成為口紅一哥,背后多多少少也暗合了這樣的消費心理。
2月20日發布的《淘寶經濟暖報》顯示,口紅成為復工潮硬通貨,熱門品牌口紅增幅均在300%-700%之間。
看吧,報復性消費也是分領域的,口紅可以有,而汽車盡管進了流量網紅的直播間,卻依然掙扎在負增長的泥淖里。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3月份,汽車類銷售收入2609億元,同比下降18.1%,降幅相比前兩個月有所收窄。
中汽協的月度產銷數據也顯示,3月,汽車銷售143.0萬輛,環比增長3.6倍,同比下降43.3%,降幅較2月收窄35.8個百分點。
汽車市場的確正在逐步復蘇,但從恢復的進度上看,之前期待的報復性消費沒有出現。
威馬汽車創始人、CEO沈暉就認為,“汽車作為大宗商品,低頻、客單價高、決策鏈條長,短期內很難迎來真正意義上的報復性消費?!?/p>
況且,汽車行業處于下滑通道不是從有疫情才開始的,目前的市場狀況是原本的行業低迷疊加疫情影響的結果。
仍然有完善空間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去年在一個論壇上發言,“為什么這兩年中國汽車消費下降得這么多?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的猜測是,那些待在縣級市以下地區,要買10萬元以下車的低收入階層,到了該買車的時候,兜里沒錢了?!?/p>
他分享了一組數據,2019年1-6月,占整個汽車銷量近三成的縣級市以下市場,銷量負增長達20%以上,占總市場份額四成左右的10萬元以下的汽車,銷量負增長達23%。與此同時,豪華品牌汽車逆勢增長。
另一個數據是,特斯拉今年3月在中國賣出10160輛,創下歷史新高。這算不算局部的報復性消費呢?
低端市場和高端市場大相徑庭的表現,背后很明顯的原因就是居民收入差距正在擴大。
很多數據分析,如果只簡單地看平均數,是看不到實質問題的。
就像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但更詳細的數據是這樣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41元,兩者懸殊。
所以,要拉動汽車消費,首先要搞清楚究竟是哪些市場的消費需求被遏制了,再有的放矢,出臺針對性的舉措。顯而易見的,一個農村市場,一個限購城市。
從中央到地方已經推出了一攬子刺激汽車消費政策,包括汽車下鄉,也包括放寬汽車限購。但政策力度是否足夠,執行是否到位,在4月或者5月的汽車終端銷量上應該能體現出來。
而且,政策的確有可以繼續完善的空間。
比如,目前為止出臺汽車下鄉政策的省份仍寥寥無幾。新能源汽車補貼,長續航車型有可能拿到2.5萬元,300公里以下的短續航車型拿不到,而短續航電動車可能更適合農村市場。如果同樣的錢拿去補貼電動汽車下鄉,對于農村市場的拉動又會怎樣?
再比如,多方喊話之下北京汽車限購政策依舊沒有松動,北京交通委聽不到那些搖號70多次不中者的聲音。當此非常時期,在解決交通擁堵和促進汽車消費之間,難道不應該尋找一個新的平衡點嗎?
培養一個健康的汽車消費環境,遠比一時的報復性消費更加重要。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商業評論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1454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