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馬曉蕾
編輯 / 黃大路
設計 / 趙昊然
來源 / Autonews,作者Chris Bryant
目前汽車行業對燃油車約定俗成的英文縮寫是“ICE”(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也是“冰”的意思,剛好反應了汽車制造商對燃油車冰冷的態度。
市場對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和他的新同行們的如此青睞,讓德國和底特律的傳統車企巨頭,如大眾和通用,倍感沮喪。大眾市值為870億美元,是2019年營收的6.5倍,相比之下,純電動車制造商特斯拉盈利微薄,而其市值已經高達3520億美元。其他雨后春筍般涌現的“特斯拉”們,如Rivian和尼古拉(Nikola),在零交付的狀態下,市值也都達到了數十億美元。
雖然特斯拉的軟件和電池技術讓人印象深刻,但如何造好電動車已經不再是秘密。傳統汽車制造商同時也在花費數百億美元研發電動車,可他們實在不擅長融資。一些環保主義投資者無法忽視的一個事實是,現有的汽車制造商仍然在生產大量的“油老虎”SUV。
為什么大眾、通用應該考慮拆分電動車?也許答案是汽車制造商想通過分拆其電動車業務,讓市場賦予其特斯拉般的市值。同時分拆電動車業務對公用事業來說是有利的,公共事業部門正在努力把可再生能源從傳統油氣業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通用汽車和大眾汽車都在電動車領域進行了大規模的押注。它們電池技術的競爭力也越來越強,像特斯拉與松下一樣,它們紛紛尋求合作伙伴,建立自己的電池工廠。它們推出的新款電動車也相當亮眼。今年秋季,通用汽車將推出純電動悍馬,可能給特斯拉備受矚目的電動皮卡Cybertruck帶來了極大地威脅。
與此同時,大眾最新推出的ID3緊湊型掀背車,與高爾夫同尺寸,這是其全新MEB電動車平臺上打造的首款車型,該車將作為包括ID4在內的其他大眾電動車的市場基礎,其跨界設計更加吸引美國和中國的消費者。
大眾正在把該平臺授權給其他汽車制造商,如福特。該平臺可能會成為大眾集團的搖錢樹。德意志銀行分析師蒂姆·羅科薩(Tim Rokossa)稱,大眾可能會在2022年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生產商,屆時它應該會賣出超過100萬輛電動車。
這樣一來,通用汽車和大眾將其電動汽車業務剝離就比較好理解了。這有助于釋放價值,也許會讓公司更容易籌集資金。
通用汽車已經將其Cruise自動駕駛部門分離出來,幫助它從像軟銀這類的愿景基金的投資者那里籌集了數十億美元的資金。那么對通用汽車的Ultium電池系統和電動車如法炮制也未嘗不可。
其他因能源轉型而受到沖擊的行業也在采用類似的思路。德國公共事業公司RWE的股價自從與競爭對手Eon SE完成資產交換后開始一路飆升,使其更加專注于生產清潔電力。本周,RWE利用這一高估值,籌集了23億美元的新資本。
通用汽車在最近的一次投資者電話會議上表達了對拆分電動車業務的想法持開放態度,大眾汽車則比較謹慎。在一定程度上,大眾這種不情愿的態度部分歸因于歐洲的環保法規。大眾的傳統業務需要將電動車包含在內,以使其車隊的平均排放量保持在歐洲準則的允許范圍之內。
電池技術被視為目前最有前途的技術,汽車制造商自然會對剝離持謹慎態度,因為他們擔心投資者會將剩余的ICE(燃油車)業務標記為"壞賬",盡管燃油車一直是盈利的。
追逐特斯拉的高估值到底有多明智?似乎很難論證它的合理性。大眾內部管理的復雜性是變革的另一個障礙。大部分股東"在保時捷和皮耶希家族、下薩克森州和工會面前幾乎絲毫沒有話語權。
就像有分析者認為保時捷、蘭博基尼和布加迪,如果單獨上市并像競爭對手法拉利那樣估值,可能價值高達1181億美元。
然而,大眾公司的管理者似乎不接受這個提議。羅科薩說,將大眾的MEB業務完全分離可能是不現實的,但即使是單獨的財務披露也可能有助于估值。
不過,電動汽車分拆還是有一些誘人的地方,比如股東和工人來說可能是個好消息。特斯拉在過去十年中已經投資者那里籌集到超過150億美元的資金,只要它想,明天可能還能再籌集50億美元。
而大眾汽車必須為其電動投資提供資金支持,估計5年內將達到354億美元。而這筆資金主要來自于自身的現金流,這意味著大眾可能剩不下多少錢,員工的工資就會是個問題。如果特斯拉繼續通過籌集一大筆廉價資本使股價繼續走高,也許會給又一次刺激競爭對手,讓他們不得不下決心轉變思路。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商業評論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2427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