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即將推出各自的ID.4車型,目前不確定北京車展這對兄弟是否露面。但坊間傳聞,這兩款電動車將在10月國產,今年年內上市。
9月23日,大眾汽車集團在柏林揭開了ID.4純電動SUV<SUV的神秘外衣。這款車上市的意義在于對特斯拉形成強有力的競爭格局,并重振自己的電動車戰略。
在開發和銷售平價電動車方面,大眾一直仍落后美國競爭對手多年。即使再追趕,特斯拉始終領先一步推出面向大眾市場的車型。在德國首都柏林附近,也就是大眾汽車的后院,特斯拉甚至建起了自己的新工廠。
大眾第一款電動車ID.3一直受到軟件故障的困擾,迫使集團不得不出售了數萬輛“閹割”版首發車型,等待今年年底或明年初的全面軟件更新。
也正是由于這棘手的軟件問題,導致大眾剝奪了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對大眾品牌的管理權。此后,大眾汽車公司對負責電動車開發的管理層進行了全面重組。
大眾品牌首席執行官拉爾夫(Ralf Brandst?tter)上周表示,ID.4在明年上市時將擁有完整的軟件包。
與此同時,特斯拉早已過了為生產問題頭疼的階段。該公司現在已經從硅谷的初創公司成長為一家全球化的制造商,在中國的工廠已經開始運營,其在柏林附近的歐洲工廠也將于明年夏天開始投入生產。
大眾汽車公司的員工在德國茨維考的電動汽車工廠里,對ID.4和ID.3汽車進行加工
去年美國市場銷售的24.5萬輛電動車中,約80%來自特斯拉品牌。在全球范圍內,該公司在2019年售出了36.75萬輛,占到了全球電動車銷量的17.5%,比前一年增長了50%。
ID.4主打價格優勢
在技術上,大眾汽車的ID.4應有盡有,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空中軟件更新、對“Hello ID”指令做出反應的數字助理,電池單次充電的續航里程為250英里(402公里)。相比之下,特斯拉Model Y的續航里程為316英里(508公里),且特斯拉早已擁有遠程軟件更新和近乎自動駕駛的功能。
“我們沒有特斯拉的續航里程,但有更好的價格。”美國大眾汽車集團CEO斯科特·基奧(Scott Keogh)說。
基奧表示,大眾ID.4在美國可以享受7500美元的全額聯邦稅收抵免,而特斯拉和通用汽車的買家已經享受不到了。在補貼和聯邦稅收抵免之前,ID.4的起售價為39995美元,比Model Y便宜了近7000美元。而在2022年后該車開始在美國田納西州的工廠生產,ID.4的價格預計將降至3.5萬美元左右。在此之前,它只能從歐洲進口。
美國多個州還將提供上千美元的激勵補貼。大眾還會提供通過Electrify America免費充電三年的服務,Electrify America是大眾在其“尾氣門”事件后建立的子公司。
大眾汽車被美國消費者所熟知,但盡管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取得了短暫的成功,該公司在美國市場始終落后于其亞洲競爭對手豐田、日產和現代。
去年,大眾汽車在美國銷售了363322輛汽車,市場份額為2%,與上世紀70年代相比急劇下降,當時該公司在一些更小的市場每年銷量都超過了50萬輛。
大眾汽車在美國以外的市場則更占優勢,它是中國最大的外國汽車制造商,每年在中國生產和銷售400多萬輛汽車。在歐洲,大眾汽車及其子品牌,如奧迪、保時捷、斯柯達和西亞特占據了26%的市場份額。
大眾汽車之前曾多次嘗試在美國卷土重來,包括它命運多舛的“清潔柴油”行動。在2016年,該公司針對美國市場推出了Atlas 7座SUV,在田納西州查塔努加工廠生產。此后,它已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中型SUV之一,去年,該公司共售出81508輛Atlas車型,幾乎占其美國整體銷量的四分之一。
Atlas是大眾汽車多年來為適應美國人的口味不斷試驗失敗后終于獲得成功的一款車型,這也是大眾汽車決定將其第一款為美國制造的電動車打造成SUV的依據之一。“在某一文化中流行起來的方式就是你推出一個偉大的產品,讓它火起來。”基奧說。
他表示,美國市場的寵兒是緊湊型SUV,目前傳統品牌如豐田的RAV4等占據了美國乘用車市場的最大份額。特斯拉最接近這個細分市場的是其今年上市的Model Y。但Model Y與Model 3掀背轎車的框架相同,更像是介于轎車和SUV之間的跨界車。
大眾賦予ID.4的野心——吸引整個SUV買家群體
大眾汽車公司正在為ID.4設定一個更高的目標。不僅僅是對標特斯拉Model Y,而是要與同級別的燃油車型進行競爭,將SUV買家群體轉化為電動車買家。
基奧表示,ID.4將會搶走一些業內最暢銷的SUV的買家。他告訴媒體,它將與豐田的RAV4、本田的CR-V和斯巴魯的森林人等車型競爭。大眾汽車的目標是到2025年每年銷售150萬輛電動車,其中約三分之一是ID.4車型。
瑞士信貸的汽車分析師丹·萊維(Dan Levy)9月23日為客戶寫道,大眾這兩款ID系列純電動車將是馬斯克在電動車領域面臨的最可怕的競爭。他對特斯拉股價的評級為中性,特斯拉的電池日活動令一些投資者失望,股價跌幅高達9.7%。
ID.4將于2021年第一季度在美國上市,僅憑這一點,就會讓它與本月剛剛開始在歐洲交付的ID.3命運不同。雖然ID.3不會登陸美國市場,ID.4卻是大眾首款在全球范圍內制造的電動車,最終將在全球三大洲五大工廠進行生產。
第一批ID.4將在大眾位于德國茨維考的工廠生產,該工廠在完全轉型到電動車生產之前,一直在生產高爾夫和帕薩特。它最終將生產六種不同的車型,每年生產多達33萬輛汽車。
轉型的代價是巨大的。
業內分析人士預計,未來電動汽車的份額將超過傳統汽車,到2040年將占到市場的70%。
大眾集團表示,計劃到2024年投資330億歐元,其中僅大眾品牌的投資就達110億歐元。該品牌的目標是在2025年每年生產150萬輛電動車。基奧表示,大眾對ID.4的全球銷量預期將使這款車型實現盈利。它也將在歐洲和中國銷售,但他拒絕給出對美國銷量的預測。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商業評論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27743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