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牛跟尚
編輯/ 張 南
設計/趙昊然
清清的湖水、飛流的瀑布、藍藍的天空……在佛山市南海區聽音湖畔,20多部氫卡、氫巴、氫轎、氫艇、氫能無人飛機似乎向參觀者傾訴:氫,豈能輕視,無所不能。
“用氫能定義汽車”。佛山南海區的漢合汽車改用全球車壇最時髦的“軟件定義汽車”,表達他們對未來的汽車——燃料電池電池電動汽車的憧憬,發布一款單次加氫續航近1000公里的燃料電池電動重卡,同時配備自動駕駛系統,車輛可實現無人駕駛。
同時,東風汽車與佛山仙湖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聯合開發的無人駕駛Sharing-Van燃料電池車型首次在本次展會亮相,具備5G遠程駕駛技術;廣汽新能源展示的一款燃料電池Aion LX 乘用車,續航超650公里,可在零下30℃的嚴寒地區冷啟動;中氫博創展示的氫燃料電池無人機最大航時達5小時,巡航速度達100公里/小時。
10月19日-22日,千人參會、萬人觀展的2020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氫能產業大會(以下簡稱氫能大會),讓氣溫達26℃的佛山南海區沸騰起來。
出席這次氫能大會的嘉賓陣容豪華,有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國家能源局、國務院參事、中國政府歐洲事務特別代表、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等政府和行業大咖,還有歐洲聯盟、德國、法國、荷蘭、挪威、意大利、日本、韓國等國家的駐華使領館、行業和企業代表。
更有多位知名院士前來為氫能吶喊,包括武漢理工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清杰,中國科學院院士郭烈錦,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大釗、李駿、武強、蔡美峰,加拿大工程院院士葉思宇,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程一兵、外籍院士劉科,歐洲科學院院士余家國,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張以河等。
氫能大會從10月18日的閉門會開始,10月19-20日兩天有開幕大會,還有高峰對話、院士論壇、技術論壇、安全論壇、應用論壇等6個主題論壇,深入研討燃料電池技術、氫能技術與應用、政策標準、氫安全、氫能合作等內容。由日本前首相、韓國前總理參加的中日韓氫能論壇,為中日韓三國在氫能領域的對話與合作搭建平臺。
期間,第四屆中國(佛山)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及產品展覽會(CHFE2020)同期進行,參展企業近300家,展出內容涵蓋氫能基礎設施、制氫、儲存、運輸、氫氣利用、燃料電池、燃料電池汽車制造等環節的先進技術和成果。
更接地氣的活動是10月20-21日在南海區樵山文化中心西側展館二樓舉行的氫聽劇場,這是中國(佛山)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及產品展覽會極具特色的活動之一,已連續舉辦四屆。今年的氫聽劇場有開場式、項目簽約儀式、新品發布會、產業對接會、燃料電池技術分享論壇、氫能技術分享論壇等多個環節。參與演講企業達25家。
蘇星軟管、安徽清技自動化、深圳凱百威等參展聽會的負責人告訴汽車商業評論:參展有收獲,參會有啟發,這幾年關于氫產業的配套量都在穩增長,這是未來布局方向。
在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涌動和蓄勢已久的氫能,為何率先在佛山這個并非一線城市、經濟實力并不是最強的珠三角城市點燃?在全國30多個城市氫能大躍進中緣何唯獨佛山“風景這邊獨好”?佛山這個以“打造國際知名的氫能生態城市”萬億GDP城市會不會是一場豪賭?
佛山吃定氫能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各國可持續發展進程與氣候行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現在各國面臨一個抉擇:努力回到舊時代的經濟水平,還是投資于未來的經濟——而這意味著向煤炭時代、石油時代和所有化石燃料的時代告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副署長穆拉德·沃赫拜(Mourad Wahba)在10月19日的氫能大會開幕視頻致辭中表示:進一步發展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是這一轉變的關鍵,它有助于為經濟脫碳,并推動綠色、繁榮的新型經濟發展。
能用中文開場白、做結尾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Beate Trankmann)預計,到2030年,氫能的生產與基礎設施成本將下降一半,使其更具競爭力;到2050年,清潔氫能將可以滿足全球24%的能源需求,為全球四分之一的車輛提供能量,并在全球范圍內創造3000萬個就業崗位。
全球疫情還在蔓延,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認識到,氫作為一種低碳、清潔的能源載體,對解決本世紀的能源低碳化、交通電氣化難題具有關鍵作用,也為各國在后疫情時期向低碳、具有韌性的經濟體轉型提供寶貴的機遇,如今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正成為全球主要汽車生產國家和地區爭相部署的重要戰略方向。
中國政府認為,氫能源和燃料電池技術有著巨大潛力,能幫助更快實現碳中和經濟。氫能作為一種低碳、清潔的能源載體,可為中國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發揮重要作用。中國將在2021年年初的第十四個五年計劃中制定更詳細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指南。
“佛山市是中國氫能和燃料電池發展的先行區,在產業政策、車輛推廣應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發揮了先行先試的示范作用。”在10月19日的氫能大會開幕儀式上,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發來的賀信特別提到佛山貢獻。
佛山市市長朱偉表示:“加快發展氫能產業,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他相信,從世界和中國各地趕來參會參展的各位專家、各界人士來到佛山交流,從各個方面為佛山氫能產業發展把脈、建言獻策。
佛山市發展氫能的主戰場在南海區。這個連續6年獲評全國市轄區百強榜第二名的珠三角腹地,形成了汽車制造、有色金屬、家具家電等12個產值超200億元的制造業集群。區長顧耀輝認為,氫能被視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正引領傳統制造邁向綠色低碳未來。
他介紹,2009年南海引進廣順新能源公司正式開啟氫能產業發展之路。經過11年的探索,南海氫能產業發展戰略逐步明晰,目標是打造“中國氫能產業商業化創新發展引領區”和“國際知名的自主氫能技術先行地”,力爭到2025年全區氫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達到6000輛、氫能公交線路50條、氫能有軌電車2條、加氫站30座。
從2003年開始,在全球環境基金(GEF)的支持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中國科技部,長期支持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在中國的示范與商業化,并將其氫經濟試點項目擴展到佛山等7個示范城市,推廣燃料電池電動汽車7000輛。
燃料電池汽車國家監管系統平臺(國家科技部項目)10月20日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全國已接入燃料電池汽車達到5777輛(物流車3153輛、客車1997輛),累計運行里程達到7949萬公里,累計節油量2514萬升。
全國有35個城市示范運行了燃料電池汽車,其中推廣效果最好是佛山、上海、深圳,燃料電池車輛分別為1383輛、1376輛、774輛。而接入的客車中,佛山飛馳的數量最高——529輛、上線率最高——81%。
遙遠的理想
中汽協10月發布的數據顯示,9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3.6萬輛和13.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8.0%和67.7%。本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刷新了9月歷史記錄。
從細分能源類型來看,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0.7萬輛和11.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0.0%和71.5%;插電式混合動力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9萬輛和2.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89.5%和53.9%
而9月的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輛和1輛,1-9月的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570輛和579輛,同比分別下降56.7%和53.7%。
從整個汽車各細分車型看,燃料電池汽車不僅在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中墊底,還在下滑幅度上“創新高”。一位車企老總開玩笑說,可能是由于佛山的訂單還沒有生產交付。
但據此來判斷氫燃料電池電動汽車不行,也許斷言下得太早。
10月19日舉辦的南海區氫能產業項目簽約儀式上,有16個項目進行簽約,簽約方包括中國石化集團資本、國華能源投資、江蘇清能股份、中深新產業、西安交通大學等企業和院校,項目涵蓋氫源、加氫基礎設施、燃料電池、核心零部件等產業鏈環節,合作方式包括研發生產、產業基金、加速孵化、中日韓合作等。
其中韻量項目是重塑項目在南海的重要部分,已形成一期年產5000臺套電堆的產能,實現電堆和膜電極的批量化制造;濟平催化劑項目2020年與南海區簽約,不足半年內建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規模化全自動生產線,并將投入生產,催化劑年產能2噸,可配套2萬臺套電堆,未來兩年的市占率將從85%提升到90%。這預示著南海在發展燃料電池最核心的技術和產業領域擺脫“卡脖子”。
而佛山南海氫能中心位于仙湖氫谷核心區,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3.27萬平方米,總投資2.85億元,是集住宿、會展、會議、科研、辦公、餐飲為一體的高端商業體,目前已集聚佛山南海氫能館、廣東省武理工氫能產業技術研究院、華南氫安全促進中心,成為全國知名的氫能科研和體驗基地。
百聞不如一見。
氫能大會為參會嘉賓設置從主會場樵山文化中心到南海氫能重地丹灶鎮仙湖氫谷的參觀考察路線,知名的“丹灶仙湖氫谷”嶄新亮相:在丹灶鎮仙湖周邊48平方公里的區域,按“一湖一城三園區”高標準規劃建設的“仙湖氫谷”,致力成為產城人文融合發展的自主氫能技術先行地、高端氫能產業集聚地、先進氫能社會示范區。
汽車商業評論乘坐燃油客車、氫能大巴全程3小時參觀韻量燃料電池有限公司燃料電池電堆生產項目、廣東濟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燃料電池催化劑產業化項目、佛山南海氫能展示中心,體驗了引進50多個氫能產業項目、投資超250億元的產業集群——“世外桃源”仙湖氫谷新場景。
這里已成為廣東氫能源汽車的最大產業基地,將為中國乃至全球氫能產業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發展貢獻“仙湖氫谷”模式。
在位于丹灶鎮的廣順科技園,10年前就在開始研發燃料電池關鍵部件的廣順新能源認為,氫能是終極能源的革命、凈享未來的希望,“除了水,沒有任何排放”“靜與凈的科技,開創綠色環保氫紀元”。
這個公司一位負責人說:“氫燃料電池車離消費者并不遙遠”:與純電動汽車相比,燃料電池能力密度更高,單位體積下約為傳統電池7倍;加注更快,平均3-5分鐘;綜合效率高達29%,續航可達750公里。
又提舉國體制
10月15日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發布的《中國氫能產業發展報告2020》預計,到2050年氫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例達10%,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3000萬輛,氫氣需求量6000萬噸,全球進入氫能社會。
制約氫能市場化落地的關鍵要素是什么?報告給出答案,氫燃料電池的成本是市場化應用的重要影響因素。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常務副秘書長劉小詩指出,至2030年左右,部分氫燃料電池商用車車型將有望在多種使用場景中具備全生命周期經濟性優勢。其中氫燃料電池物流車將在2025-2030年間達到與純電動車型相當的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總體擁有成本),而客車、重卡將在2030年實現這一目標。
“我國氫能產業進入了小規模的示范運用階段,但總體上還未完全掌握核心關鍵技術,這是制約國家氫能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從事能源政策和能源改革研究的經濟學博士、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景春梅在本次氫能大會上多次提及。
這位有近30篇內參報告得到國家決策層批示的智囊指出,我國在熱化學制氫領域處于全球領跑地位,在堿性電解水制氫、固態儲氫、加氫機加注、控制系統、水熱管理系統方面與國外并跑,但在質子交換膜、催化劑、碳紙、膜電極組建、電堆、空氣壓縮機方面處于跟跑狀態。部分核心材料和零部件完全依賴進口,產業發展存在“卡脖子”風險。
她建議,應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有效整合氫能產業研發資源,盡快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是推動我國汽車工業轉型升級乃至整個能源產業走向全球產業鏈中高端的必行之舉。“新型舉國體制的核心要義是‘協同創新’,目標是實現技術突破與商業化應用的并重。”
“在構建新型舉國體制時,要處理好各種關系,比如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技術創新和商業應用間的關系,以我為主和國際交流間的關系。”原對外經貿部首席談判代表、副部長龍永圖認為,舉國體制并不排除國際間的交流。
認同新型舉國體制發展氫能的鴻基創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葉思宇認為,南海區、佛山市能成為氫谷、氫都,也是得益于廣東省的舉全省之力發展燃料電池汽車優勢。他表示,未來五年,這里的國產燃料電池有望為市場提供性能可靠、成本可控產品,未來十年是燃料電池電動汽車搶占世界珠峰的窗口期。
“今年是燃料電池的發展元年,通過4年‘以獎代補’政策,促進技術積累和成本下降,燃料電池未來5到10年是形成規模化的關鍵期。”曾任世界燃料電池龍頭——加拿大巴拉德動力系統首席科學家且在燃料電池方面具有30余年研發和產業化經驗的加拿大國家工程院士葉思宇樂觀地展望。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商業評論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3046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