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理性務實,還是戰略搖擺?
10月13日,本田中國聯合廣汽本田、東風本田兩家合資公司,在線上辦了場電動化戰略發布會,正式發布純電品牌e:N以及純電架構e:N Architecture。
同時亮相的,還有東風本田e:NS1、廣汽本田e:NP1兩款量產車型,以及e:N COUPE concept、e:N SUV concept、e:N GT concept三款概念車。
按本田的計劃,兩款量產車型(“雙黃蛋”,其實是一款)明年春季上市。接下來5年,還將繼續在中國市場推出10款純電車型,并將e:N系列產品出口到海外。
此外,發布會上涉及的話題,還有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計劃中的全新純電工廠以及新的營銷模式。基本上,現階段能談到的話題,都談到了。
01
趕鴨子上架
單從內容看,本田的電動化戰略,可以說量大份足,誠意滿滿。
本來,日系兩田在電動化上,屬于公認的難兄難弟。4月上海車展,豐田發布純電bZ系列,雖然過程和結果都挺敷衍,好歹姿態上先行一步。
這次本田一口氣奉上純電“大禮包”,大有知恥后勇的意思,展現出的決心和氣勢,已非豐田可比。
但放在整個行業里,考慮到大多數傳統車企,已經走在前面,類似的電動化戰略,更是發布了一個又一個,本田的這場發布會,就顯得不太夠看。
大處來說,發布純電品牌e:N,為電動車單立門戶,與傳統做切割,姿態值得鼓勵。但獨立品牌能否立得住,還得看底子夠不夠扎實。
發布會上,本田正式推出了純電架構e:N Architecture。按驅動方式不同,又分為e:N ArchitectureF和e:N Architecture W,前者主攻前置前驅,用于中小型車,后者包含后驅及全驅,用于中大型車。
按官方口徑,率先推向市場的東風本田e:NS1和廣汽本田e:NP1,正是基于F平臺。
只是,兩車無論視覺感受、尺寸,還是后開門的細節設計,都讓人立即想到繽智和XR-V。甚至兩車的封閉式前臉,都還留著燃油車進氣格柵的輪廓。
發布會上,本田沒讓e:NS1和e:NP1素面示人,只展示了兩車的特裝版。花哨的涂裝下,反倒更有了幾分“掩人耳目”的味道。
雖然不能就此下結論,說e:N Architecture F是油改電,但這樣的懷疑合情合理。
畢竟,和聲勢浩大搞起來的MEB、奧特能、e-TNGA不同,本田在電動化上,一直沒什么大動作。直到今年三部敏宏上任后,才擺出激進姿態。要說那么短時間能攢出一個全新的純電平臺,恐怕沒太多人會信。
三部敏宏(左一)和前任社長八鄉隆
至于W平臺,目前還屬于期貨,不好評論。線上發布會秀出的3款概念車,五毛特效的痕跡很重,看不出什么端倪。
當然,油改電也好,賣期貨也罷,本身沒什么丟人,最終都得靠產品素質說話。但對以技研立身的本田,大家自然有更高的期待。
尤其一個月前,本田給發布會預熱時,打出slogan“嘿世界,這才是EV”,一副“放大招”的口氣。
實際來看,招數看似不少,唯獨缺了大招,多少讓人覺得,這是迫于形勢,情急之下趕鴨子上了架。
02
一盤“大雜燴”
電動不太夠看,那智能呢?
發布會上,本田宣稱為電動車打造了融合Honda SENSING、Honda CONNECT,以及智能數字座艙為一體的“全棧智控生態系統“:e:N OS。
聽著蠻唬人,但別誤會,這不是什么全新的車載操作系統,只是本田把自家輔助駕駛和車輛網方案捆在一起,再趕時髦扣了個“OS”的帽子。
其中,Honda Sensing在本田的燃油產品上已經鋪開。升級版的Honda Sensing 360,據稱借鑒了不少本田在 L3研發中的經驗。
但從技術細節看,不外乎在原先單目攝像頭基礎上,新增了 5 個毫米波雷達,強化感知環節。同時,從功能看,大體就是標準的L2,沒什么出格的地方。
按本田的意思,Honda Sensing 360的主旨,在于道路安全。
所以,現階段的重點,是將預警和提醒功能做到位。但輔助駕駛的領域,眼下已經被領航輔助駕駛、激光雷達、有條件L4(比如AVP)等話題支配。對比之下,本田的方案,實在有些樸實無華。
車聯和座艙功能上,本田將從e:NS1和e:NP1開始,在純電產品上推廣Honda CONNECT 3.0。
功能層面,AI 語音助理、車家互聯、遠程操控、能量管理、OTA等等,比較齊備,但沒什么亮眼的地方。
非說有的話,行車環境監測及駕駛員情緒監測,算是有些新意。只是,在電動陣營里,確實也沒那么新。
新也不新的情況,同樣適用于營銷模式。
官方介紹,未來為配合電動車推出,本田將在重點城市開設體驗店,同時搭建全新數字平臺。對本田自己來說,其中不少是新動作。放在行業里,只算能常規操作,以后做了是應該,沒做要減分。
還有工廠,按計劃,廣本和東本將分別為電動車建設新工廠,2024年陸續投產。
不過,一切取決于e:N系列接下來的表現。如果銷量不給力,新工廠自然也沒必要。看看走在前面的大眾,估計要為國內MEB工廠那幾十萬的產能,愁上好些年。
總的來說,本田的電動化戰略,該有的都有。中國市場關心的問題,基本都做了回應,沒什么亮點,也挑不出什么硬傷。
問題也恰恰在這里。好比一盤大雜燴,看似啥都有,就是吃不出什么特別的味兒。
03
不能繼續“湊合”
這種偏“湊合”的做法,倒是挺吻合本田在電動化上的一貫風格。
和大眾、通用、BBA等在電動化上“全球一盤棋”的做法不同,本田的電動化,早前奉行的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換個不那么客氣的說法,就是應試思維。
比如,在中國,本次發布會以前,本田投放的兩款電動車VE-1 和 X-NV,都屬于“借雞生蛋”,用的是合資伙伴廣汽和東風的技術,為的是賺取新能源積分。
可能是覺得應付的痕跡過于明顯,兩車名字叫本田,掛的卻是理念和思銘的品牌。
在歐洲,面對收緊的排放政策,本田祭出的是純電小車Honda E。續航不高(220公里),售價不低(3.3萬歐)。不過,原創的復古風格,比較吸睛。
至于銷量,本田自己也沒抱太大希望,只設定了年銷10000輛的目標。從目前表現看,存在感確實不強。
在北美這個主戰場,本田不敢輕率,采取了“抱團”策略。說是抱團,更準確地說,是抱大腿。
在和通用組成的業務聯盟里,本田將使用通用的奧特能平臺,為北美市場開發純電產品。本田能回饋給通用的,還得是自家的內燃機技術。
聽上去有些掉價,但貴在務實,起碼有個現成的平臺即插即用,而且風險可控。
中國、歐洲、北美,三個主要戰場,一地一個打法,在主流車企里,本田恐怕是唯一一個。說的好聽,是理性務實。說的不好聽,是戰略搖擺。
本次電動化戰略發布,本田反復強調,e:N是以“中國團隊為中心,為中國消費者量身打造”的純電動車,未來將出口海外市場,有點統一打法的意思。當然,具體如何,聽其言,還得觀其行。
時間無疑很緊迫。按三部敏宏上任后宣布的電氣化目標:2030 年電動、燃料電池汽車銷量占比提高到 40%,2035 年80%,2040 年達到 100%。
本田現任社長三部敏宏
在中國,2030年以后不再投放燃油車,姿態非常激進。只不過,要想如愿,目前呈現出來的,恐怕還遠遠不夠。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車巴客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5876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