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順風車事件還在發酵。 盡管滴滴宣布自5月12日零時起,在全國范圍內下線順風車服務,停業整改一周,但這一亡羊補牢的措施并未為滴滴贏來多少點贊。
相反,媒體圍繞順風車業務本身進行了追問,諸如《沒有真正的順風車》,《滴滴的輪回——順風車的性暗示》,《滴滴順風車會走向末路嗎?》。這些文章都在直接或者間接討伐順風車,甚至有人建議永久關閉順風車。
“出行君”讀了這些文章之后發現,不少作者對順風車產品了解有限,或者很少乘坐順風車,對這款產品存在很多誤解,基本的概念和事實都沒有說清楚,而漫天的指責和過度的演繹隨處可見。
為此,作為一名順風出行近400次的老乘客,“出行君”決定說幾句公道話,包括我們的觀點和我們的建議。出行君的基本觀點是,只有“順風車”才是真正的共享出行。
這款產品雖然有諸多可以改善的技術缺陷,但依然是一款真正的綠色共享出行的好產品,我們應該討論如何完善之,而不是棒打或者封殺之。
1.順風車是網約車
什么是網約車?2016年7月7部委聯合發布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下稱《網約車暫行辦法》)第2條規定,“本辦法所稱網約車經營服務,是指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構建服務平臺,整合供需信息,使用符合條件的車輛和駕駛員,提供非巡游的預約出租汽車服務的經營活動。”
對順風車,《網約車暫行辦法》在第38條提出, 私人小客車合乘,也稱為拼車、順風車,按城市人民政府有關規定執行。這說明順風車是特殊的網約車,7部委將立法權授權給了地方政府。
從各地的立法進度來看,有的地方已經出臺了地方政府規章,如北上廣深,有的地方立法至今闕如,如滴滴事件中的鄭州。
2.順風車是非營運網約車
那么順風車特殊在哪里?
先談非順風車的網約車產品。包括快車、專車和豪華車,從一開始就被定義為是完全商業化的營運產品。
司機和車輛來自閑散的個人,這些個人在補貼的刺激下,大部分成為專職的司機,這些來自第三方的車輛管理和司機培訓,滴滴委托給了當地的租車公司,這些租車公司基本不收滴滴的錢,而是通過滴滴的平臺引流在車后服務上通過賺司機的錢實現盈利。滴滴作為平臺,根據路線規劃和算法對每一段路程進行商業化營運定價,從每單每個乘客的乘車費中抽取大約20%左右的費用。在這個過程中,非順風車司機可以基本獲得類似出租車司機的收入。
再看滴滴的順風車。它一開始就被定義為公益或者半公益的非營運產品。同樣的里程,順風車的平臺管制價格比快車便宜1/2左右。滴滴平臺的抽成比例也比非順風車少一半左右,具體比例從起初的5%到后來的10%。在這樣的定價機制中,乘客支付的成本只是燃料或者充電的動力成本,司機的額外收益十分有限。
這也是滴滴平臺堅持不給順風車乘客開發票的原因(去年一度開過發票,后來又取消了)。
因此,在有關法院的判決中如此定義順風車:“順風車”模式實際上是一種當事人之間達成合意的網絡拼車模式。雖然這種合乘形式具有有償性,但其收費標準明顯低于出租車等正規營運車輛的收費標準,結合汽油費、車輛折舊費、駕駛人員人力成本等綜合因素,駕駛人通過一定費用分攤部分出行成本存在合理性,不能僅以“收取費用”這一表象認定該合乘屬于營運性質。
3.非營運屬性已被突破
順風車原本是非營運產品,但在現實中已被突破,在某情景下變成了營運出行產品。
“出行君”發現,無論是一線城市的機場路線或者高鐵站路線中,還是一線城市周邊的跨城路線中,已出現專職的順風車司機,他們通過2部或3部手機,讓多個乘客支付非拼車價格進行拼車,而非單位報銷的乘客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接受。順風車司機已經將最初的公益產品“靈活地”變通了成了實質意義上的商業產品,這些司機跑順風車,比跑快車更劃算。
這是典型的中國特色和“中國智慧”。
4. 應被鼓勵而非棒打
從理論上來說,滴滴的順風車本質上既沒有增加城市的車輛,也沒有加劇城市的擁堵,而是在既有的存量運力基礎上,滿足了更多人的出行需求。所以這才是真正的共享出行。
而滴滴的非順風車產品,以c2c模式為主,很多車主通過租賃車輛或者自己的車輛成為專職的網約車司機,在提高城市運力的同時,增加了城市的車輛,加劇了城市的擁堵,結果是可能增加了個人出行的效率,但未必提高了社會的出行效率。這是非典型的共享出行,或者不是共享出行。
因此,順風車應該被鼓勵,而不應該被棒打,更不應該被取消。
5.滴滴順風車需求多大?
一個數據是,滴滴順風車公布的一份數據——2018年春運期間,3067萬人次乘坐順風車回家,相當于民航春運運力的47%,較上一年增長3倍多。
另一個數據是,同樣來自滴滴出行。2017年,滴滴順風車注冊車主達到了3000萬,日均200萬的訂單,這意味著200萬人實現了日常的共享出行。
今天叫囂著要關停順風車的人,恐怕主要是從不坐順風車的何不食肉糜者,而不是吃了肉后放下筷子罵娘的短視者吧?
6.司機管理有哪些問題?
第一,在司機準入標準上,順風車比快車要低。除去少數城市有車牌和戶口限制,快車司機還有年齡限制、駕齡限制、無犯罪吸毒記錄、無酒駕毒駕等嚴重交通違法事故等要求。但在順風車司機注冊上,在不少城市,提供本人駕照、本人或他人行駛證即可完成注冊,這為無法注冊快車的司機提供了新機會。
下一步,滴滴應提高順風車的準入門檻,至少提高到快車的標準,雖然這會增加滴滴的運營成本,但為了安全這是不該節約的成本。
實際上,上海對順風車司機有著類似快車或者專車司機特殊要求:一是應取得相應準駕車型機動車駕駛證并具有1年以上駕駛經歷;二是無交通肇事犯罪、危險駕駛犯罪記錄,無吸毒記錄,無飲酒后駕駛記錄;三是自注冊之日前1年內無駕駛機動車發生5次以上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四是應在經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門備案的平臺進行注冊提供合乘出行;五是提供合乘出行的駕駛員應為車輛所有人或者車輛所有人的配偶、父母及子女。
但不知道滴滴是否嚴格遵守了這些地方政府規定?順便說一句,上海對順風車司機的管理值得其他地方政府借鑒。
第二,實際的注冊操作上,滴滴管理存在漏洞。在不少城市,快車司機需要前往線下服務中心實名驗證,然而順風車只需要上傳駕駛證和行駛證即可在線通過驗證。雖然滴滴號稱在線驗證更加嚴格,但事實上,在線驗證的質量能否得到保證,外人難以得知。滴滴雖然要求車主人臉識別的認證,但卻是非必要認證。這樣一來,確保人證相符的必要安全措施形同虛設。
7.順風車社交何辜?
另外一家出行平臺嘀嗒出行在定義順風車時指出,“讓有車族為與自己工作地點附近及住址附近有乘車需求的人,提供互助出行,共同分攤出行成本,在不增加道路負擔的情況下提升交通運力。”
順風車出行,在很多情況下,確實是固定線路的合乘,這有點類似線下準熟人之間的順風車了。這種順風車客觀上具有一定的從陌生人到熟人的社交屬性,進而發展成真正的社交。
這本身也無可厚非。可是有不少自媒體文章認為,滴滴順風車產品端被千夫所指的社交意圖和標簽屬性,為乘客打上不可撤銷的、具有令人想入非非的暗示意圖的標簽,可能使得司乘之間出現顯而易見的預期錯位,也就是“一邊只想打車,一邊卻想撩閑”。
但這種指責是否不是過分了?由社交屬性進而放大可能產生性騷擾或者其他危險,則屬于過度解釋了吧?這種風險本身,在順風車產品技術上也是可以控制的。
至于包括AI財經社在內的自媒體非要將之擴大解釋為社交野心,“出行君”問,他們的語文是數學老師教的嗎?
對于滴滴來說,減少或者杜絕由這種順風同乘社交帶來的風險,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保護好乘客的隱私,取消針對乘客的標簽,或者對標簽中的低俗、露骨、下流之類的敏感詞進行自動過濾即可,或者允許乘客自行刪除。
8.順風車日單量限制
無論uber和東南亞的grab都有順風車產品,司機每天的行程數量都被嚴格限制在2到4單,以保證產品真正的“順風”性質。
北京和廣州要求,順風司機提供服務每車每日不超過2次,深圳要求不得超過3次,而上海則對順風車服務的次數沒有限制。
那么,順風車日單數該不該限制,如何限制更合理?這需要進一步討論。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大出行下半場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68341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