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19)
2019年,補貼再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格局會變嗎?
幾乎所有車企都在說,“即便沒有補貼,我們也能做好新能源汽車”。乍一聽,好像這些企業都不再以補貼政策為指針。但從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19)車企透露的訊息來看,雖然補貼將進一步退坡,但市場仍在按照此前補貼政策引導的格局慣性向前。
不過,我們還是看到一些市場的新跡象,總結為以下四大趨勢,供您批判參考。
趨勢1
純電動補貼大降,
插混頑強增長
受補貼退坡影響最大的,可能是純電動和插混車型的市場份額。
按照網傳的2019年補貼新政,純電動乘用車的平均補貼退坡幅度近一半。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含增程式)的補貼標準暫不明確。但在純電補貼大幅下降的情況下,兩者的補貼差額已經很小。
來源:電車匯
如果不計倍數效應,純電動乘用車2019年可以拿到最高檔國家補貼2.9萬元,遠低于2018年的5萬元。
如果這份網傳的補貼新政為真,近一半的退坡幅度對純電動乘用車的打擊相當大。如果插混乘用車也退坡一半,同級別插混車和純電動的補貼差額也就1萬多,這可能成為插混市場走高的一大助推力。
市場上,插混車型的優勢表現從2018年也已開始顯現。
中汽協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純電動乘用車產銷量分別為79.2萬輛和78.8萬輛,同期分別增長65.5%和68.4%;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產銷分別為27.8萬輛和26.5萬輛,分別同比增長143.3%和139.6%。插混車型增幅遠超純電車型。
在百人會論壇上,工信部部長苗圩介紹,插混車在整個新能源汽車中的占比有所提升。插混車可以較好平衡純電動汽車的里程焦慮和成本較高的問題,也能減少電池使用量,降低成本。
此前, 插混車型主要還是比亞迪、上汽的天下。但豐田、寶馬、大眾等合資品牌插混車型的都已加入競爭。華晨寶馬的插混車型在2018年收獲了2萬多銷量,超過了特斯拉。豐田在混動車型鋪路之后推出插混車型,市場爆發力也不可小視。
一定的政策支持、續航里程長,對充電設施沒有嚴格要求——多重因素助推下,2019年乃至補貼完全退出后,插混的市場表現可能會更好。
趨勢2
純電動:補貼繼續助推高續航
補貼雖降,高續航趨勢不退。
雖然萬鋼提出“要逐步取消對續駛里程、能量密度等細節要求”,但在完全退出之前,補貼對終端車價的影響仍舊不能忽視。
按照上文的2019網傳補貼標準,一方面,250公里續航以下車型無補貼;另一方面,400公里續航車型補貼是最低一檔2倍左右。車企無疑還會繼續做高續航。
如果說補高不補低的補貼新政是外因,消費者對高續航的喜愛和企業借電動車提升品牌價值的期望,就是車企繼續力推高續航車型的內在動力。
先來看看傳統新能源汽車企業:
綜合續航500公里以上的比亞迪唐EV600已經在2018年廣州車展開啟預售;廣汽新能源Aion S和北汽新能源EX3都將在2019年上市,綜合續航均超過500公里;上汽Marvel X、奇瑞艾瑞澤5e450、江淮iEVA60、長安逸動ET等車型,綜合續航都達到(或超過)400公里;還未露出真容的吉利GE11,據稱綜合續航為410公里。
再看新造車企業:
2019年CES參展的拜騰M-Byte
2019年中將上市的拜騰M-Byte綜合續航里程達到520公里;預計2019年下半年上市的天際ME7和2020年在華上市的艾康尼克7系,均宣稱綜合續航達到500公里;百人會論壇上,威馬汽車合伙人、資深副總裁徐煥新介紹,2019年3月威馬將推出EX5 Pro版,已經上市的EX5綜合續航為460公里,Pro版估計也不會低于500公里。
趨勢3
共享模式仍被鼓勵,自產自銷加劇
新浪汽車發布的《2018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白皮書》顯示,以實際交易量計算,2018年前11個月,國內的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比中汽協統計的數據少20.1萬輛,差值比近30%。
來源:《2018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白皮書》
這是因為,新能源乘用車的整體銷量中,有相當大一部分來自非零售渠道,主要包括網約車和分時租賃等。而新能源汽車用于共享、出行仍是官方鼓勵的創新模式。
萬鋼在百人會論壇表示,要加大支持分時租賃共享服務等商業模式創新,推動企業向產品、服務、充電、運營等多環節轉變。
既能響應“四化”號召,又能幫助企業消納大量產品,共享汽車、出行平臺必然車企的必爭之地。
除了比亞迪、北汽新能源、吉利等早早布局網約車的車企,上汽、江淮等也陸續入場。寶馬則成為第一個獲得網約車牌照的合資車企,試水網約車市場。
寶馬進軍網約車
在百人會論壇上,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CEO Jochen Goller說,“寶馬正在探索網約車業務能給寶馬帶來什么積極影響,希望發展出有益的商業模式。”
可惜的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家電動汽車共享平臺實現盈利。在一些擁有出行平臺的車企那里,平臺只是去庫存、曬銷量的神器,而非企業轉型的工具。因此,才出現了一款車型在幾個月內從個位數增至四位數的反常現象。
車企入局出行領域,到底是轉型創新還是燒錢帶來虛假繁榮?平臺實現盈利之前,還不好下定論。
趨勢4
新勢力加入
玩法不新鮮
多年以來,新能源汽車市場基本上是傳統自主品牌的天下。
2018年,新造車企業交付量過萬的只有蔚來汽車一家;而合資車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也少有作為,除了華晨寶馬在插混領域處于第一二梯隊,其他車企的銷量均遠低于傳統自主品牌。
2019年,將迎來新老勢力和中外車企的真正較量。傳統自主品牌自然不會將新能源汽車市場拱手相讓。如比亞迪上推高端王朝系列,下開低價e網,大有包攬全系電動車之勢。
新造車企業中,新特計劃2019年完成4萬輛DEV1的交付量;威馬汽車宣稱,2019年要賣出10萬輛電動汽車;小鵬也要在2019年實現“大規模交付”。
2018廣州車展前夕,大眾宣布2019在華投資40億歐元發展電動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
合資車企中,大眾的電動化目標最大。2019年,大眾將在華投資40億歐元布局電動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并推出3款本土生產的純電動車,插混車也將由3款增加至6款。用大眾汽車品牌中國CEO馮思翰的話來說,“2019年,我們會全力電動化”。
此外,特斯拉上海工廠已經開工,雖然大規模量產交付很可能在2019年之后,暫時不會對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帶來多大影響。但自帶主角光環的特斯拉進入中國,仍被視作自主品牌電動汽車最大的對手。
不過,新造車企業和外資車企的玩法沒有太新鮮的。
新造車勢力當中,很多產品也瞄準高續航車型,試圖拿到最大補貼。號稱智能化,卻大多只在人機交互、娛樂系統等方面做文章。而且,還未造車,就說運營,自產自銷的算牌已經打響。
外資車企比較務實一些,但短期內產品布局也偏向于完成雙積分要求,而真正革命性的產品還要兩三年才會正式推出。
表面上看起來,新能源汽車商戰在即,但無論戰況如何,短期內,各方都難以跳出補貼政策引導的格局。畢竟,有條件享受補貼福利,何樂而不為?(完)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汽車觀察家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86034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