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國內車市遭遇了28年來的最冷寒冬,而新能源的逆勢增長成了最大的亮點。氫燃料汽車在2019年愈發熱了起來。
《汽車商業評論》認為原因有兩條:一方面這是新能源汽車的一條重要技術路線,特別是對于商用車。
《“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十三五”交通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等規劃中都將以氫燃料電池汽車為代表的燃料電池汽車作為未來的重點發展領域。
另外一個重要方面是,根據目前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直到2020年,燃料電池的補貼都將不退坡,而且看起來還要延長。
于是,國內各大知名汽車企業紛紛布局,傳統能源企業、汽車零部件企業、產業資本也相繼在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加大投入。
2018年,全國燃料電池車銷售量1527輛,占新能源汽車總量的千分之一。截至2018年底,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累計銷售近3500輛,超過日、韓、歐和我國“十城千輛”中期(2010年)純電動汽車的累計推廣量,相應投資并購規模超過1000億元。
目前,國內已形成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華中、西北、西南、東北等七大氫能產業集群。氫燃料電池汽車已在上海、鄭州、張家口、佛山、云浮、十堰等多地實現商業化運營。
但還是有越來越多的輿論抱怨,我國目前在氫能生產、儲存、運輸方面目前還缺少統一規劃與布局,沒有完善的檢測與檢驗機構與之配套,氫燃料產業發展進程依然相對緩慢,更為系統、更細化地去落實和推進氫能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因此,在今年的兩會上,提交氫能相關議案和提案,以及關注氫能的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隊伍顯著壯大。
縱觀兩會代表和委員的發言和建議,宏觀上,他們要求政府將氫能納入國家能源體系、明確氫能產業的行業主管部門并加強行業管理,制定鼓勵支持氫能源產業發展和應用的標準、政策與管理辦法。
微觀上,他們希望完善制氫、運氫和儲氫、加氫站、燃料電池等全產業鏈各個環節建設,重點突破膜電極、空壓機和儲氫罐等技術瓶頸,擁有自有核心技術,開展市場化示范運行,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協同,最終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戰略布局。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對于氫燃料電池汽車,來自車企的代表委員大多認可主要應用在商用車領域。
以下是《汽車商業評論》歸納整理的相關代表委員的聲音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氫能聯盟理事長、國家能源集團總經理凌文
凌文表示,氫能毫無疑問在世界各國得到認可,它是未來清潔能源的重要方向之一,在這方面中國很有信心,雖然起步較晚,但是我國有很好的優勢。氫能制取現在主要有三種模式,第一是煤制氫,我國煤炭資源相對豐富;第二是可再生能源制氫,以棄風、棄光、棄水來制氫,簡易可行;第三是大量的工業制氫,像化工、焦爐等,我國是產能大國,都可以制氫。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副總經理馬永生
馬永生表示,中國石化已經在布局氫能產業,對氫燃料電池也做了相關的研究。中國石化的重點投向是交通網絡加氫站的建設。中國石化是國內擁有加油站數量最多的企業,有著遍布全國的交通網絡。因此,中國石化布局加強站具有著天然的優勢。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
南存輝表示,氫能的全面產業化對優化能源結構、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他建議:確立我國氫能源產業的發展定位、方向和戰略路徑,制定鼓勵支持氫能源產業發展和應用的標準、政策與管理辦法;健全加氫站的建設標準、規范及審批管理制度,明確加氫站建設歸口管理部門和補貼政策;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開展燃料電池汽車應用推廣,對運營達標的城市實行獎補等政策;引導企業、科研院所等加大技術攻關投入力度,重點突破膜電極、空壓機和儲氫罐等技術瓶頸,大幅降低產業鏈成本;分級確定補貼額度,推行低檔退坡、高檔獎勵方法,確保先進產品補貼總體穩定。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一汽集團總經理奚國華
奚國華表示,一汽是全國首家把50千瓦的新能源發動機用在乘用車(紅旗H5)上的企業。今年一汽只會小批量的生產一部分氫能乘用車,然后進行試運營。在商用車方面,一汽的態度將會更加積極,由于商用車氫燃料電池體積可以大一些,所以相對來說技術要求會低一點,實行產業化的步伐將更快。
全國政協委員、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
徐和誼在“加快新能源物流汽車推廣應用”的提案中,建議加快充電及加氫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規劃和布局針對中大型商用車的快充電場站和充電設施,服務于新能源物流車為主的各個車型,在用地和電力增容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加快加氫站的統一規劃,制定加氫站建設支持政策,推動加氫站的建設,以利于氫燃料車的推廣。北汽正全力以赴,在商用車領域加大氫能產品開發。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
歐陽明高強調,燃料電池比動力電池的發展大概晚十年,氫能又比燃料電池的發展要晚,所以當前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氫能技術、產業和政策的全方位的發展。從技術角度看,車用燃料電池技術再過五年左右應該逐步就走向成熟了。新一代的制氫技術在科學層面已經有突破,但是怎么實現產業化應用更為重要。因此,氫燃料電池汽車現在最大的難點就是氫能技術里面的車載儲氫。車載儲氫技術還沒有達到理想狀態,成本還偏高,需要依靠技術創新來解決。
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科技質量與信息化部主任錢天林
在“關于支持核能制氫與綠色冶金列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建議”中,錢天林表示,核能制氫具有不產生溫室氣體、以水為原料、高效率、大規模等優點,是未來氫氣大規模供應的重要解決方案。我國已建成并運行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堆,2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商業示范電站預計將于2020年建成投產,在高溫氣冷堆技術領域已居世界領先地位。當前發達國家已經在氫能生產與應用領域加快布局,建議我國需要積極配套政策,加大力度在核能制氫及氫能冶金領域進行戰略性布局,以贏得未來氫能時代國際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全國人大代表、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
陳虹建議加大燃料電池產業鏈的研發支持力度,設立國家專項支持資金,或制定財稅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加大投入,重點攻克基礎材料和關鍵部件的技術難關和產業化瓶頸,自主掌控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同時他建議,2019年后在燃料電池汽車購置方面,允許地方補貼繼續保持一定比例的配套支持。此外,建議對加氫站建設和加氫費用予以補貼支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加氫站建設,鼓勵運營企業購置燃料電池汽車投入運營
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曾慶洪
曾慶洪表示,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起步不晚,但對氫能產業存在爭議,發展落后于日、韓、歐美等國家。目前,我國燃料電池產業已形成一定規模,但產業鏈短板依然突出。他建議落實加氫站規劃,加速制氫產業發展,通過多種形式補貼,由點到面逐步加快加氫站布局與網絡建設;加大燃料電池乘用車研發與推廣支持力度,擴大量產加強行業積極性;進一步加大技術研發投入,聚焦核心技術、關鍵部件,以及系統集成、整車設計,實現全產業鏈均衡發展;建立健全燃料電池領域標準流程體系建設,對嚴重滯后于產業發展的標準進行重新審視/修訂;開展市場化示范運行,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協同。
全國人大代表、長城汽車副董事長、總裁王鳳英
王鳳英建議,改變加氫站補貼形式,加大補貼力度,避免加氫站“建而不用”;制定相關政策,聚焦車用氫燃料電池關鍵核心技術,以及制氫、儲氫、加氫等核心技術的研發;細化氫能源技術標準并出臺相關政策,明確加氫站建設及運營監管的相關制度,對加氫站進行管理;加強頂層設計,統一規劃全國加氫基礎設施,降低審批難度;整合優質資源,鼓勵多方合作,統一規劃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戰略布局。
全國人大代表、奇瑞汽車董事長 尹同躍
尹同躍建議,希望國家能統籌規劃,將氫能升級為國家發展戰略層面,做好頂層設計,將其列為未來的支柱產業、民生工程,制定必要的約束杠桿和更加詳細的標準及法規,促進氫能產業健康發展。同時,他還希望能夠參照電動車政策,增加氫能技術研發補貼。參照純電動車推廣政策,增加氫能技術研發的補貼,并通過示范應用、市場推廣的政策來推動。
全國人大代表、中通客車董事長李樹朋
李樹朋建議,加快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政府出臺加快加氫站基礎設施建設的相關扶持政策,在土地規劃、項目審批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調整產業政策推動示范運營,建議保留對燃料電池汽車的購置稅減免及購置補貼,提高運營企業推廣運營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積極性,助推氫燃料電池汽車加速產業化;建立完善技術協同創新體系。由政府指定主管部門,整合科研機構、高校院所、整車企業、零部件產業、汽車運營企業等多方資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協同推進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健康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濰柴集團董事長譚旭光
譚旭光認為,氫能管理是當前的大問題,政府職能部門要主動作為,建議國家能源局要把氫能作為能源來管理,要從危化品中分離出來;制定加氫站的安全實施標準;氫能一定是我國未來十年乃至二十年能源戰略結構調整的重要資源之一,作為可替代能源,氫能至少可以降低10%的石化能源消耗。不是所有地區都可以實現氫能產業的發展,盲目發展就是胡來。國家要選擇示范區,積極有效推動這一科學技術的進步,對終端示范要給予政策引導和資金補貼。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鄒磊
繼去年提出“加快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發展”的提案引發業內共鳴后,今年鄒磊再度攜氫能提案上會。在“關于加快推進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發展的建議” 提案中,他建議將氫能納入國家能源體系,制定國家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發展戰略及實施路線圖。以此加快推動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技術中心主任談民強
談民強表示要邁入世界汽車強國行列、搶占新能源汽車領域制高點,實現產業長遠發展,必須依靠自主創新,在新能源和燃料電池領域擁有自有核心技術,讓創新走得更踏實、更堅定。此次上會他提交了“支持發展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和產業”議案,內容包括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和產業發展的“路線圖”與實施模式、氫能源發展的安全與解決方案相關建議。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商業評論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87856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