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英國《金融時報》傳出消息,戴姆勒計劃將子公司smart 50%股權出售給單一最大股東-李書福擁有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團。
汽車商業評論的第一反應是,戴姆勒要甩包袱,吉利這膽有點大。第二天正式消息傳來,原來雙方是在中國組建共同運營smart品牌的合資公司。
這顯然就靠譜多了,吉利不必要背負smart先前的沉重包袱。戴姆勒年報顯示2018年smart品牌全球銷量13萬輛,比2017年下滑4%。而據Evercore ISI公司估計, smart品牌每年虧損額在5億-7億歐元之間。
李書福董事長這些年抓各種機會的能力超強,我們很擔心戰略布局下去,因為管理邊界太大,一旦資源不能匹配,不知道會在哪個陰溝里翻船,但現在看,大可不必擔心。
根據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梅賽德斯-奔馳汽車集團全球總裁蔡澈博士(Dr. Dieter Zetsche)同李書福3月28日簽署的協議,雙方各持股50%組建合資公司,總部設在中國,董事會將由雙方各委派3名成員組成。
官方新聞稿說,合資公司會把雙方的資源充分結合,真正實現強強聯合致力于將 smart打造成為全球領先的高端純電動智能汽車品牌。
也就是說,smart將100%電動化,全新一代產品將由奔馳全球設計部門負責設計,吉利控股全球研發中心負責工程研發,生產基地在中國,由中國制造生產完成后投放全球市場。
汽車商業評論了解到,在2022年推出全新車型之前,戴姆勒將繼續在法國漢巴赫(Hambach)工廠和斯洛文尼亞新梅斯托(Novo Mesto) 工廠生產 smart現有車型。戴姆勒已經在2018年對其法國漢巴赫工廠追加投資5.89億美元投資,以生產一款新EQ標志的緊湊型電動車,而下一代純電動smart都會在中國生產。
蔡澈博士(Dr. Dieter Zetsche)對這項合資顯然也感到興奮。他在簽約后不久便在領英發言表示堅信“smart這款在產品陣容中最為小巧靈動的車型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市場仍然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吉利正是能夠和我們一起充分把握這些機遇的合作伙伴”。
他認為,作為城市交通量身定做的smart落戶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 100 多個超百萬級人口城市的國家是再合適不過了。而“自誕生之日起,smart一直都是為那些不拘泥于現狀的人們而生的品牌”。
蔡澈確定的接班人戴姆勒董事、負責集團研發及梅賽德斯-奔馳集團研發的康林松(Ola K?llenius) 表示:“考慮到smart這個品牌最大的市場就是歐洲和中國,吉利是能和我們一起把握這些機遇的合作伙伴。”
吉利在smart所在的相關細分市場都有豐富的技術經驗,在相關產品平臺上有很多資源,而且在歐洲也有運營經驗。因為戴姆勒想為smart尋求一個全球性的解決方案,所以綜合這些因素,吉利是非常合適的合作伙伴。
他說:“我們做出這個決策的考量不僅是要選擇下一個生產基地,而是希望能為smart開創一個全新的篇章,新的篇章將記載新的車型、進入新的細分市場、開啟業務增長的新階段。”
李書福則頗有底氣地表示,吉利將充分尊重 smart的品牌主張,“促進雙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揮協同效應”,“吉利控股將把研發、制造、供應鏈等領域的優勢及對中國市場的深刻理解注入合資公司……推動產業變革”。
吉利控股集團總裁、吉利控股汽車集團CEO、總裁安聰慧表示中方的優勢在于吉利在電動汽車領域擁有雄厚的研發實力和資源優勢,并形成較完善的新能源市場布局,能把研發、制造、供應鏈等領域的優勢及對中國市場的深刻理解注入合資公司,促進雙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揮協同效應。
他雖然認為“smart具有獨特品牌魅力和核心價值,發展勢頭良好”,但他很理性地指出,“這個合作項目充滿希望與挑戰”,因此,倘若成功,“對雙方都具有非凡意義”。
汽車商業評論了解到,smart合資公司將于2019年底成立,從蔡澈和康林松這兩位決定戴姆勒現在和未來走向的領導人發言就能感覺到他們對于和吉利在這個項目上的合資確實還是充滿期待的。
smart公司作為戴姆勒-奔馳的全資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戴姆勒公司和瑞士鐘表集團斯沃奇(Swatch)合作的產物。smart品牌來源于Swatch-Mercedes-ART,走的是時尚可愛風,問世至今,在全球范圍已經擁有超過220萬客戶。但如前所說,品牌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已成為戴姆勒集團財務身上一個多年的包袱。
雖然康林松說當年戴姆勒創建smart品牌初衷是希望能夠創建具有獨特魅力的、為城市化發展提供的交通出行領域的解決方案,但更重要的理由還是因為集團生產的大排量豪華車比例高導致平均單車碳排放水平居高不下。如今,戴姆勒已經確立EQ戰略,smart品牌的歷史使命似乎已經完成。
那么如何給smart止血?戴姆勒計劃將其新開發的EQC動力總成集成到未來所有的EQ車型上,但卻無法也使用在smart車型上。同時EQ車型與smart車型之間的零部件的共享化也難以實現,因此,為smart尋找婆家成為了一個理性選擇。
吉利和戴姆勒確實在smart上能夠有成功合作的可能,因為雙方確實有較強的互補性,在共享出行領域吉利的曹操出行與戴姆勒的Car2Go/Car2Share業務,以及吉利戴姆勒的合資出行公司也有望在中國進一步加深協同效應。
眾所周知,smart在合資公司推出產品時中國補貼政策已經結束,合資公司接下來是堅持小車型以滿足短續航的城市通勤市場,還是推出更多smart車型延伸向更多細分市場,是一大看點。
smart有著多年積淀的年輕時尚的品牌形象,但吉利恐怕會利用這個有利因素推出更契合中國乃至歐洲消費者的smart車型。
而在補貼退坡沖擊下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高端精品小車或許會有更多機會。這也有利于消費者接觸和了解新能源汽車,從而也有利于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長遠發展。
合資smart,對于吉利來說還有額外的好處。
其一,這使其與戴姆勒集團在股權層面的合作終于有了具體的制造業落地項目。它將成為吉利的一個重要抓手,對未來吉利和戴姆勒在資本、汽車制造、營銷及出行多個領域的合作能進一步深入提供更多可能性。
其二,合資運營一個有歷史、有格調的新能源品牌,對吉利的產品線、業務類型是重要的擴充,對吉利將來進軍歐洲和海外市場也格外有益。
合資smart,對于戴姆勒來說不但為一直虧損的smart找到了新的發展路徑,而且讓它在中國市場擁有了除北汽以外的又一個強有力的合作伙伴。
奔馳品牌不可能拿出來再合資,否則會損害北汽利益,而騰勢這樣的實驗性新品牌在如今電動車時代已經到來時也不可能再來一次。拿smart與吉利合資是戴姆勒、北汽、吉利、比亞迪各方利益最大化的最優選擇。
當然,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是,這也相當于是對寶馬在2018年宣布與長城合資生產電動MINI的一個強有力回應。
2020年就將實現100%電動化的smart品牌在與吉利合作后,也形成了與在2019年11月要在北京奔馳國產的奔馳EQ品牌首款量產車——EQC呼應的局面。
3月26日,戴姆勒與北汽一起剛剛完成對合資企業北京奔馳追加逾8.9億美元的注冊資本金,為全新車型及EQ新能源生產制造做好準備。工信部3月剛剛發布的第318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中奔馳EQC也在列。
加上戴姆勒與比亞迪合資生產騰勢,戴姆勒由此實現了與中國新能源車領軍的北汽、吉利以及比亞迪三家企業都深入合作的良好局面。
康林松在簽約儀式后對媒體說:“smart這個單詞的中文意思就是聰明的、靈動的,我們希望為客戶是提供聰明、靈動、有個性的產品和用戶體驗。”但在我們看來,與吉利的這種合資,或許這是這個叫做smart的品牌第一次真正表現出聰明靈動的特色。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商業評論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88951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