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氫能行業發展勢頭很猛,作為燃料電池可使用的一種能源,氫能因其較高的能量密度及優異的環保特性而被看重。特別是在今年氫能源還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同時加上地方政策上的扶持,市場迅速點燃對氫能的熱情,讓該領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多路資本熱情高漲。
目前,A股已有不少上市公司涉足氫能業務,氫云鏈通過不同軟件查詢發現,目前已經有多達30~50家上市公司頭頂氫能概念,比如:紅陽能源、京城股份、中泰股份、全柴動力、美錦能源,雄韜股份、天沃科技等等,但必須注意的是,其中有些公司可能是在“蹭”概念。
當然,相比于資本市場的“激情燃燒”所不同,氫能行業人士對行業發展態度較為冷靜,大家表示,由于氫能行業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有不少難點需要攻克,特別是技術、成本及配套設施建設三座“大山”需要跨越,但是從長遠看,氫能行業頗具前景,只是需投入更多時間進行培育。
技術瓶頸
國內氫燃料汽車目前主要應用于長途車、商用車等領域,但由于乘用車對燃料電池的技術和能量密度要求高,特別是儲氫瓶等技術環節遭遇瓶頸,短時期內,還是比較難應用于乘用車領域。
成本高、配套設施未完善
氫云鏈了解到,目前國內煉廠大多用天然氣制氫,每噸成本在8000元至10000元,而通過壓縮液化、運輸、加氫站等,最后用到整車領域成本就更高了,據了解,百公里油耗方面,現在氫燃料汽車的能源成本比燃油車還要高。
除此之外,目前國內加氫站布局的速度慢的有點超乎想象,據氫云鏈了解,截至2018年11月,中國共有27座建成的加氫站(其中3座已拆除),另有16座在建。已建成27座加氫站中,多數僅供示范車輛加注使用,尚未完全向社會公開。不過,據《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指出,到2030年中國加氫站數量將超過1000座。
總的來說,氫燃料汽車比較復雜的系統,需要燃料堆、控制系統、水處理等環節共同合作完成,特別是燃料堆對于所使用的材料要求特別高,目前幾乎采用國外進口,最終導致材料價格很高,成本無法下降。
和鋰電池對比,氫能源具有續航里程長、加氫時間短、報廢可回收等優勢,但氫燃料車現在的用途比較特殊,加上出于成本和安全性方面的考慮,它的商用化普及還需要較長時間的應用和發展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氫云鏈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90761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