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這條賽道殺上最堅定的跑者和探索者,我們要堅定地用技術和人才兩條腿加速快跑,才能在這場自動駕駛的決勝之戰中贏得絕對的先機,占領絕對的高地?!?/span>
“作為智能汽車賽道的領跑者,我們感謝為中國智能汽車默默耕耘的每一個人,無論面對鼓勵,還是質疑,我們都不曾退縮,而是以不斷向前探索的勇氣,推動和引領下一個時代?!?/span>
“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比我們想象的要快很多,2025年以前我們將實現更高等級的自動駕駛。”
文章開篇,略顯雞湯的三段話,都來自于2021年4月小鵬高速NGP遠征活動慶功會上的何小鵬。
平心而論,從廣州到北京,3000多公里, 小鵬P7通過領航輔助系統,成功跑完全程,站在彼時那個節點,已經足夠令所有參與者欣慰與興奮。
但對于更多普通消費者來說,感知好像沒有多么強烈,智能駕駛與購車消費者之間還不是什么強綁定關系。
而很快到來的2022年,整個中國新能源市場風起云涌,電動化轉型的速度遠遠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也恰恰基于這樣的背景,特斯拉、比亞迪般的“大魔王”得以迅速涌現出來,進一步確定與鞏固了自己的行業地位。
可站在理性客觀的角度,發現購車消費者主要關心的話題,依舊集中在:續航、安全、能耗包括價格等方面。
智能駕駛在大家心中所占據的權重,好似依舊沒有什么起色。
“那些輔助駕駛功能,不就是花花架子?”
“花幾萬元,買一套并不成熟的系統,你覺得我瘋了嗎?”
“方向盤,還得掌握在自己手中?!?/span>
絕不是杜撰,上述一句句略顯刺耳的吐槽,已然反映出外界的根深蒂固的偏見與質疑。智能駕駛想要在中國新能源市場迎來真正意義上的蛻變,究竟還有多長的路的要走?
沒有誰敢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
而帶著如此疑惑,2023年緩緩拉開了序幕,就當所有人以為智能駕駛又將經歷相似的蟄伏與沉寂之時,故事劇情卻上演了翻天覆地的逆轉。
毫不夸張的說,剛剛過去的365天,就是智能駕駛位于中國新能源市場,徹徹底底瓜熟蒂落的元年。與此同時,購車消費者的態度也順勢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從嫌棄到熱愛往往只需要一瞬間。
“有了它,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跑長途的壓力。”
“這么厲害?完全實現點到點。”
“用過真的回不去了?!?/span>
至于背后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由于智能駕駛終于走向了成熟。進一步拆分來看,與幾位頭部玩家的拼命狂奔、瘋狂內卷甚至軍備競賽關系密切。
而接下來的篇幅,更想分享兩段我的感受。
2023年年初的春節假期,駕駛一輛蔚來ET7從上海往返家鄉蘭州,全程接近4500公里,使用蔚來NOP高速領航輔助系統跑了其中大約80%。
雖然在通勤效率上,距離自駕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在綜合體驗上的確令人印象深刻,尤其不需要再精神緊繃、各種操作,而是手扶方向盤、打開座椅按摩加熱、監控前方路況就行。
另一起,又要搬出前文提到的小鵬,要知道隨著技術的不斷迭代與進步,2023年這家新勢力造車已經基本完成了從高速NGP到城區NGP的全鏈路“打通”。
而就在大約兩個月前,駕駛了感知硬件與綜合算力更強的小鵬P7i一段時間。
每天從小區駛出,設置好導航,待車輛匯入金沙江路后,輕撥兩下檔桿,立刻進入到智能駕駛狀態。
接下來,無論十字路口的無保護左轉,自動上匝道進入內環,還是切換至南北高架,最終下匝道到達位于中環附近的公司,整趟約13公里左右的行程,可以說車輛已經處理的游刃有余。
由此將視角放大,相信不僅僅是我,整個2023年一定有越來越多的購車消費者,感受到了智能駕駛為生活帶來的便利性。
開城、無圖、全國都能用……一個個曾經感到遙遙無期的關鍵詞,也不再是停留在PPT上的夸夸其談,而是紛紛落地成為現實。
譬如,今年元旦的小鵬 X9 發布會上,何小鵬正式宣布,“小鵬 XNGP 智能輔助系統城市智駕能力在去年 12 月底覆蓋全國 52 城的基礎上,新增覆蓋 191 座城市,總覆蓋城市數量達到 243 城?!?/span>
去年12月26日的問界 M9 發布會上,余承東則說,“HUAWEI ADS 高階智能駕駛系統將在 2023 年底支持全國城區道路?!?/span>
并且官宣華為已實現對全國高速、城快 NCA 的全覆蓋。按照問界官方發布的公告,目前城區智駕領航輔助 NCA 功能已經完成全國內測,將在春節前全量推送。
兩天之后,背靠百度的極越宣布城市 PPA 智能駕駛新增北京、深圳及杭州三城,計劃今年逐步覆蓋全國 200 多座城市。
反觀去年12月中旬,上汽旗下的智己宣布其 IM AD 智駕功能已實現高速 NOA 全國貫通,輻射全國 333 城的高速路段,并覆蓋 59 城高架路段。
智己LS6 的城市NOA 功能將會在春節前陸續推送,城市通勤模式計劃在 2024 年內覆蓋全國 100 城,預計 2025 年實現絕大多數場景下的自動駕駛。
至于蔚來、理想,兩位占盡聲量與關注度的行業“頂流”,2023年在智能駕駛上的戰略投入,同樣到了非常恐怖的程度。
前者有信心到2024年第二季度,完成40萬公里的城區領航路線驗證,遍布到超過230 座城市。這意味著,屆時蔚來96%的用戶常駐地城市,都能實現匯路成網。
后者旗下Max版車型則在升級OTA 5.0后,全場景智能駕駛將覆蓋全國所有高速公路和城市環路,以及110個城市的城區道路。
甚至就連曾經對此不太關注的比亞迪,都在2023年暗戳戳的發力,準備打一場翻身仗。包括遲遲未見蹤影的特斯拉FSD,入華的腳步也在2023年不斷的加快。
總之,還是那個觀點,“剛剛過去的365天,就是智能駕駛位于中國新能源市場,徹徹底底瓜熟蒂落的元年。”
更加值得關注的是,眼下智能駕駛功能的有無,以及實際的體驗如何,正在慢慢影響著購車消費者的決策。
畢竟,明晃晃的數字不會說謊。
2023年大火的問界新M7,按照余承東透露的數據,上市之后的 10 萬張訂單中,智駕版占比達60%,城區NCA選裝率達75%。
無獨有偶,經歷涅槃重生的2024款小鵬G9,上市15天大定破1.5萬輛,其中 Max 版本占比超過80%。而2023年12月,共賣出的5,405輛中,Max版本的占比同樣超過80%。
另外,2023年智能駕駛的高階功能,往定位愈發低廉的車型上普及,也成為了整個中國新能源市場的大勢所趨。
譬如,寶駿云朵靈犀版起售價僅為12.58萬元,卻搭載了寶駿與大疆共同打造的 “靈犀智駕 2.0”,高速 NOA 可以覆蓋全國。上文提及的小鵬G6、智己LS6同樣是“智價比”維度的排頭兵。
也恰恰基于這樣的背景,可以預見的是20萬元以上的新能源車型,想要成為所謂的“爆款”,智能駕駛必須做到沒有短板。
20萬元以下的新能源車型,想要成為所謂的“爆款”,智能駕駛同樣需要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匯總而言,就像今天文章的標題:“不卷智駕,死路一條?!?/span>
2024年,所有人面對的一定是場廝殺更為激烈的戰爭。因為,上半場是電動化的比拼,下半程則是智能化的決戰。
最終,強者才能分得蛋糕,弱者只配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216318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