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信息產品和零部件生產國,每年生產全球70%的智能手機、80%的電腦、50%以上的數字電視。海外疫情正在沖擊國內的5G手機等電子信息產品的供應鏈,而很多廠商已經開始尋求國產化的替代方案。
國家發改委產業所所長 黃漢權:反映到終端受影響的產品,可能有5G智能手機、新型消費電子產品、人工智能設備和高端通訊裝備。我們要及時做好應對預案,尋找自主可控的產業鏈和供應鏈。
國內車企加緊備貨
應對供應鏈斷供風險
而除了5G等電子信息產業之外,同樣全球化程度很高的中國汽車產業也將面臨疫情的考驗,截至目前,全球26個國家上百個汽車整車工廠停工停產,這對國內的汽車產業來說又將帶來哪些影響?
在國內的一家大型汽車制造企業,生產線目前的復工率已經達到了95%。為了保證二季度的整車生產,從2月份開始,企業已經開始加大進口汽車零部件的采購量,同時也在追蹤海外供應商的最新生產情況。
長安汽車常務副總裁 袁明學:目前我們已經清理出供應鏈上有100多家供應商、3000多個零部件,都在海外生產和制造,涉及到23個國家和地區,大部分都是在重點疫區,復雜性和困難程度遠遠超過了國內供應鏈復工復產工作。
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如果疫情得不到控制,預計下半年,國內汽車企業的生產保供將會受到較大影響。 長安汽車常務副總裁袁明學表示,要盡可能地加快儲備緊缺物資和備件,立即為歐美等重點疫區的零部件尋找替代的零件,對重點風險的進口零件,在整車功能替代上提前做好應對預案。
不僅是傳統車企,新能源車企下半年同樣面臨全球供應鏈的斷供風險。威馬汽車董事長沈暉表示,因為全世界的整車廠都開始逐漸停工了,影響到大家共享的一些供應鏈,這種情況下就會影響到整車制造,反過來就會影響為有訂單但交不了車。
記者了解到,部分新能源車企已經開始推廣訂單式生產,降低零部件備庫的資金及庫存壓力,同時向國內開放供應鏈。
據了解,在我國進口的汽車零部件當中,來自德國、意大利、日本、美國這四個國家的占比達到60%以上,如果這四個國家的供應廠商停產持續較長時間,會對國內汽車市場帶來沖擊。
國家發改委產業所所長 黃漢權: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汽車的供需兩端還是比較匹配的。但是如果疫情持續到5月份甚至更長的時間,那時我們的需求會慢慢上來,但是在供給方面又受制于進口的影響。
中國加強國際合作
應對斷供風險
作為“世界工廠”,中國不僅是全球重要的生產基地,更是亞洲供應鏈的中心。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新冠肺炎疫情已經開始從前期的中國影響全球供應鏈,轉向國際疫情反向影響中國產業鏈,中國也在積極和重要貿易國加強溝通合作、應對危機。
在長三角地區,很多制造企業也受到了供應鏈停擺的影響,一些關鍵零部件的海外供貨商已經出現停工的情況。 以工程機械為例,如果日本停產則會影響挖掘機發動機、液壓泵閥、密封圈、軸承等部件進口。如果德國停產則會影響泵車底盤、變速箱等部件進口。專家表示,要和主要貿易國協商解決供應鏈面臨的痛點堵點,共同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
國家發改委產業所服務業室主任 王佳元 :在經濟深度全球化的今天,全球供應鏈的建設絕對不是一個或兩個國家的事,我們要同主要貿易國進行深度交流和合作,目前我們已經在開始這方面的工作了。我們要在其他供應鏈斷裂的情況下,更好地補充。
來源:央視財經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11327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