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30日,“第四屆全球未來出行大會(GFM2020)”在德清隆重召開,本次大會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和智能汽車與智慧城市協同發展聯盟聯合召開,旨在探討未來的城市、未來的出行、未來的汽車如何為居民提供更加經濟、便捷、安全、科技友好的新出行方式。下面是世界銀行中國區基礎設施業務主任吳真銀在本次論壇上的發言:
世界銀行中國區基礎設施業務主任 吳真銀
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非常感謝今天能邀請我來參會,跟各位演講嘉賓一起與大家討論以下關于未來出行的發展趨勢。
其實現在創新對于我們來講已經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并且產學研等各界共同攜手來開發進一步的創新技術,而我們作為世行為什么也參與其中呢?我們作為金融機構又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呢?其實我們要探討的是創新技術究竟代表著什么,以及我們在政策方面可以幫助去解決哪些問題,如何去讓綠色交通和未來出行惠及到所有的人?
現在一些新興技術的發展趨勢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好的案例可以去學習。我們可以看到,現在越來越互聯、自動、分享和電動的趨勢正在不斷的發展,我們現在也進一步去加強新技術的開發,包括像減排,實現綠色交通,更好的去保護環境、改善空氣質量。其他一些演講嘉賓也已經講到了現在發展過程當中的一些現況和趨勢,這里我就不做細節贅述了。但是像我剛才提到的這些技術趨勢,對于我們公共政策方面又有哪些相關影響呢?
首先來看一下共享這樣一個趨勢。之前的演講嘉賓也指出,中國現在共享出行的體量非常大,2019年的時候我們共享出行單車規模就已經很大,我們的共享公共交通也確實在飛速發展當中,根據我們的分析,在共享單車方面它的體量在未來仍有可能翻番,這對于我們的綠色出行來講也可以做出很大的貢獻和推動。
全球的電動出行市場增長非常快,而中國起到了領導作用。我們看到了有很多輕量車型,比如說一些輕量級的公交車,這些都可以更好地替代長途旅行中使用的比較重型的公交車。這種公共出行從財政角度給我們帶來一些解決方案。
另外就是自動駕駛,我們現在正處在自動駕駛的早期測試環節,但是我們仍然說到了自動駕駛汽車仍然能夠給我們城市交通和城市的各個方面帶來新的選擇和新的機遇。我們要問,什么時候這些共享出行的技術能夠達到一個比較成熟的狀態,即便是當它達到了一些成熟狀態的時候,我們仍然會面對著一些比較關鍵的問題,比如說人們的出行模式、基礎設施建設、法律法規,這些都是需要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將對當前的出行方式帶來巨大的貢獻。
所以將這些都放在一起就是我們所說的連接性、互聯性。中國有非常多的全新的技術,比如說物聯網技術、5G技術,這些技術我們都可以更加廣泛的去使用到這些自動駕駛的技術,沒有它們自動駕駛的應用也是無從開始,所有這些技術都可以共同將未來出行當作一種服務,這是我們說的出行即服務。現在出行不僅僅是一種產品,它已經成為了一種新興的服務,出行即服務。我們也希望能夠提供這樣一種服務,能夠去整合所有的出行方案,并且能夠將公有出行跟私人出行結合在一起,我們的目標是希望能夠讓使用者非常方便的到達他們想去的地方去,與此同時也不需要自己擁有一輛私人車,這些愿景和廣泛的公共政策是緊密相連的,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綠色出行,我們希望能夠去減少空氣的污染和交通擁堵所帶來的影響,這也是中國的目標。
中國有自己的減碳及減排的目標,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家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最近也是希望能夠到2060年的時候達成碳中和的目標,可能有很多的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他們的交通部門所造成的排放量越來越大,而且呈現持續上升的狀態。與此同時,在其他行業,比如說一些能源行業,他們已經進行了減排的一些舉措,而交通行業所造成的這種空氣污染排放的比例是非常大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非常有必要繼續強化并且去落地這種綠色出行的方案。
交通擁堵影響著我們所有人每天的日常生活。北京交通部門最近發布了這樣一個研究結果,這個研究也是希望能夠去看一下2008年開始到2010年所采取的各種交通管控的控制,你會發現從2008年開始一直到2010年我們有各種限號、限制出行等等,但是與此同時還會發現人們的出行需求變得越來越高了,所以出行需求也是越來越難以滿足。
空氣污染以及人們生活質量。汽車是本地污染最大的排放源,我們也知道,在中國的很多城市私家車的比例越來越高,而私家車的排放源已經成為了北京PM2.5的第三大排放源之一,面對這樣的情況和現象,我們也希望能夠充分運用現行的技術,通過使用這些技術可以更好的去滿足自己設定的這些公共政策的目標。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面臨著一些阻礙和局限,決定我們沒有辦法盡快實現這樣的目標。首先,我們有一些融資上面的限制,另外還有一些框架上的限制,就像之前有很多的演講者也說到了,確實會有一些城市出行的政策限制了我們去落地這些綠色出行的目標。這是因為我們也知道出行的發展是非常快的,而面對這樣一些技術發展,我們的這些政策指標有的時候很難跟上。
使用案例研究這樣的解決方案,我們可以按照每個不同的課題逐一的去解決它,比如相互連接、車聯網等等,這些新的技術都可以助力我們的科技政策,讓科學和技術在我們的出行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共享出行也是非常重要的解決方案之一,這也是私有的公司能夠給我們做出的一部分貢獻。我們也需要進行整合,一方面需要去減少私家車的使用,另外一方面我們也需要減少汽車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比如我們剛才說的擁堵和空氣污染的問題。通過這些不同的商業模式和技術,我們就可以去改變并且去整合新的技術。
最后一個解決方案就是整合,我們有強烈的需求,就是建立這樣一種商業模式,比如說融入一些經濟上的鼓勵,還有新的一些技術,去建立一個框架。
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比如我們說人、路、云、車輛這樣的網聯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一個互聯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去利用到共享出行,有了這些技術我們也可以去進行一個定價上的區分,為那些使用了共享出行的人提供一些經濟上的鼓勵,比如說新的技術的利用,像5G、AIOT,還有很多人工智能的算法,都可以幫助我們去計算出更加優化的出行方案。另外,包括一些高精地圖等等,所以這些其實在很多的解決方案中都是沒有考慮到的,而他們正是我們需要去融入的新的技術和解決方案。
數據分享和整合。這是另外一個案例,現在我們有這么好的技術,如此快的技術發展,也有很多的創新,而這些創新都是由不同的行業領導者所引領的。我們公有的和私有的這些運營商,這就意味著數據也是非常去中心化的,它分散在各個行業中以及各個運行中的,我們目前看到的去中心的數據其實都是應該在同一個平臺中得到整合,這樣就可以造福整個城市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所以我們需要有這樣一個框架,能夠幫助我們將各個部門的數據整合起來進行共享,我們和武漢共同合作建立了一個架構去分享城市中的數據,希望這些數據能夠服務于我們的公共交通行業。
第二個限制是整個機構設置的限制。城市群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城市群也成為中國城市化的一個重要的階段。我們會發現,在這些城市群中的旅行帶來了大量的碳排放和空氣污染,所以這些城市之間可能會出現一些限制,可能本身這些城市沒有辦法成為大都市,但是這些措施其實是應該在某一個城市集群中去采取的一個措施,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好地保證這些出行的管理和控制,能夠在一個更加廣闊的地理空間中被執行,能夠去覆蓋整個城市群中更加具有現代化的出行特征和出行模式。我們一開始有討論過,面臨這樣的城市群我們應該有怎樣的機構設置,我們也希望能夠有更加創新的機構設置去管理城市群的出行。
最后,就是融資金融方面的限制。我們也知道,中國其實不怎么有和基建相關的融資困難,但是有的時候我們會有一些比較小的項目,有的時候他們沒有辦法去進行商業化和市場化,所以對于這些小的項目來說,他們就希望能夠得到更好的資助,這樣能夠更好的保證農村地區比較小型的項目出行的實踐,這樣能夠給這些地區提供好的出行方案。我們希望能夠建立更好的融資機構,可以去帶動、去拉動各方的投資人,去保證這種小型的但是又很有益的非常好的項目,能夠進一步提升當地的出行。通過這樣的架構,我們可以更好的進入到資本市場,更好的去帶動那些投資人,幫助這樣的小型項目來去實現他們的出行目標。
簡單的向大家介紹一些我們正在做的幾個項目,這些項目都是和交通部、NDRC、一些城市以及城市集群來共同完成的項目。首先要介紹的一個項目,我們在一個城市集群中帶動了一個低碳出行的項目,希望能夠利用一些更好的融資系統,幫助他們去實現小型城市以及小型城市集群的出行目標。我們為當地提供了一個低碳的技術路徑,當然也考慮到了中國各個不同地區的特色,希望能夠更好的去帶動case以及MaaS出行即服務,另外我們還融合了一些新的技術,比如說共享車廂、共享空間等等、共享的電動出行方案,這些都是新的技術的使用。
簡單總結一下,中國2020新基建有這樣一個舉措,它主要關注了這些新的技術,比如說充電技術、5G網絡技術、快速網絡技術、高鐵技術,通過這些技術的利用幫助我們實現未來出行。
另外給大家舉了一些例子,我們希望能夠通過我們的努力更好的去帶動各個利益相關方,幫助我們去實現共同出行的項目。與此同時,去解決各個地區的一些出行的問題,我們也非常開心能夠和我們的各個合作伙伴方去完成這些項目,非常感謝百人會邀請我來參加這次會議,和大家共同推進我們的一些舉措和我們的一些項目。非常感謝!
(注: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嘉賓審閱,僅作為參考資料,請勿轉載!)
來源:蓋世直播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130758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直播,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