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4月2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3)在京召開。
在4月1日上午的國際論壇上,年近九十的香港大學榮譽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先生,依然飽含激情的向大家分享了他對工程科技和科學精神、能源革命、出行革命、四網四流融合等方面的洞察。
圖片來源: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
“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有祖國,科學無止境,所以我也沒有退休年齡。”陳院士笑言。
“科學發現在推動人們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形成科學的引領,而工程科技的使命只是把科學引領變成改造世界的能動力量,這也體現在我們電動汽車發展中。”在演講的開始,陳清泉院士并沒有直接,而是向大家分享了他對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等方面的觀點。
陳院士表示,科學要回答兩個問題:為什么(Why)和怎么做(How)。“科學是發現,科學是真理,科學家的使命要把自然界規律找出來造福全人類。”
對于工程科技的研究,陳院士提出了六條建議:要有目標,有整體的思想、閉環的思想、循環的思想,要了解因果關系和相關關系。
具體到能源方面,中國工程院此前提出了雙碳的八大戰略,包括節約優先戰略、能源安全戰略、非化石能源替代戰略、再電氣化戰略、資源循環利用戰略、固炭戰略、數字化戰略、國際合作戰略。
能源革命的內涵是可持續、可負擔、可靠性。其解決方案是低碳化、智能化還有終端能源的電氣化和氫能化。陳院士提出要構建能源為主體的電力系統,要做到安全、高效、清潔、低碳,其中最核心是多源互補,源、網、荷、儲協同。
陳院士特別強調協同作用,陳院士說到:“通過協同作用通過協同作用我們可以靈活智能,可以解決隨機波動造成的供需平衡,進行多能互補,將源、網、荷、儲協同,靈活智能達到開放互動、清潔低碳、安全可靠、融合協同、智能友好,構成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
能源革命與出行革命同時進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對人們的出行交通也產生著深刻影響。
出行革命的內涵是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從智能汽車到車聯網,從車聯網到智能交通,從智能交通到智慧城市,從智慧城市到智慧社會,其核心是以人為本,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陳院士說到。
陳院士表示其基礎是四網四流融合。“四網”指農業網、信息網、交通網、人文網;“四流”指能源流、信息流、價值流、物質流。其理論基礎是三個世界的融合——物理世界、信息世界要加人文世界。
陳院士總結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的路勁有四條:創新驅動;政策驅動和市場驅動;好的產品、好的基礎設施和好的商業模式;交通網、能源網、信息網、人文網的融合。
可以看到,陳院士多次提到人文的作用,人文世界、信息世界和物理世界融合,把汽車革命、能源革命和信息革命聯動起來。在陳院士看來,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人工智能,我們正在從第四次工業演化至第五次工業革命,第五次工業革命除了人工智能要加上人文、環境。
時代飛速進步,新一代建設者有新的追求,陳院士呼吁,“在現實世界中,緊緊依靠技術并不能解決復雜問題和迎接新的挑戰,必須將人文世界、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深度融合。”
在演講的最后,陳院士提出“6個eye”和“6個I”的觀點。
“我們要有六個眼睛,我有四個眼睛都不夠。第一,我們把眼鏡放在前面,有前瞻性的思維;第二,我們把眼鏡放在后面,要吸取歷史教訓;第三,最重要的,我們要把眼睛放在上面,要有整體的思想;第四,我們要把眼鏡放在腳下,因為我們是搞工程的,要能夠落地;第五,要把眼鏡放在右邊,看看西方國家和美國;第六,看看東方國家,日本和韓國。”陳院士說到。
6個I則是指inspiration、imagination、innovation、integration、implementation、investment。
最后用陳院士演講中的一句話作為總結,“我們要看到我們今天做的工作將會對人類發生深遠的意義。”陳院士感嘆。
來源:蓋世汽車
作者:梅旭康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198906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