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股壁虎科技一年以后,寧德時代也對外宣布滑板底盤的進展情況。從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披露的情況看,今年基于客戶車型的第二輪滑板底盤冬測已經結束,下半年將實現量產。
負責這個項目的是2021年正式成立的寧德時代(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時代智能”)。從2018年在寧德時代集團內部CTC技術立項,經過3年技術研發后正式成立公司做,又進行了2年多的產業化落地實踐,目前到“亮相即量產”的階段了。
對于滑板底盤的思考,時代智能董事總經理楊漢兵表示,“關于汽車靈魂的、創造力的事情交給OEM去做,他們更懂用戶、更懂場景、更懂消費者需求。而我們更懂電池,更懂能量高效利用和電動底盤安全。”
而對于外界來說,寧德時代開發滑板底盤釋放了一個重要的信號,行業零整關系的變化更加貼近“摩爾定律”了。但是,汽車底盤會不會變成電腦主板那樣的通用件呢?
滑板底盤的“大棋”
先大致告知一下目前時代智能的情況。相關負責人告訴我,目前公司600多人,90%是研發人員。而掌舵人總經理楊漢兵,原來是舍弗勒大中華區汽車科技事業部總裁。公司主要是做滑板底盤,也就是說,還是投入了“重兵”。
讓我意外的在于,滑板底盤方面,時代智能和壁虎科技是相對獨立的。也就是負責人告訴我的,這次的滑板底盤都是時代智能自研的:
“電池肯定是我們自研的,就是寧德時代的,然后電驅動系統、熱管理系統等等,然后整個底盤的一體化,這些都是我們上海公司自研的。但其中有一些小的部件等等,行業中已經有了成熟的技術,可以適配滑板底盤的需要。這些零部件我們就是對外開放合作的。”
另外,要說一下壁虎科技。壁虎科技的核心也是滑板底盤技術,是阿爾特旗下的公司,公司董事長劉江峰是前華為榮耀總裁,股東董事宣奇武(阿爾特的董事長)從2002年開始做汽車設計。去年上海車展,壁虎還發布了第一款物流車江鈴金琥EV48。
從背景來看,宣奇武和阿爾特公司是那種“隱形冠軍”類的,不顯山露水,但是實力非同一般。而寧德時代從電池時代跨越到布局底盤時代,算是“格局打開”,也表明了不是單單想著做電池CTC的態度。
回過頭來說,出于對下一代整車開發的思考,寧德時代對滑板底盤的定義是:“高度集成的能量和運動模塊,支持上下解耦和對外開放。”
而提及滑板底盤,也必提“線控底盤”(X-by-wire)。滑板底盤與線控底盤最核心的差異在于,前者可以通過軟件定義底盤性能,而不是僅通過電信號來鏈接。按照PIX MOVING公司副總裁劉旸的說法,滑板底盤算是線控底盤的終極形式。
從架構來說,一般認為,滑板底盤最重要的一點,是實現上下車體之間的解耦,使得兩者可以獨立演進,甚至根據場景定制。這種架構的設計為汽車的制造、維護和升級帶來了巨大的便利。
楊漢兵表示,CIIC一體化智能底盤不僅將提升整車開發效率,還將為汽車造型設計和智能化功能定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而其優勢包括三個維度:
圖|寧德時代滑板底盤專利圖
一是“快,并且更快。”——上下車體平行開發大大縮短了整車開發周期;
二是“省,并且更省。”——一體化智能底盤成為標準化、平臺化部件后,行業共享一套底盤架構將帶來巨大的成本優勢,即降低一個車型開發的初始成本,多個車型、車企共享模式;
三是“自由,還能更自由。”——上下車體解耦后,降低安全和造型的關聯度,開放EE接口和機械接口,可以讓汽車設計師、產品經理在造型設計、智能化體驗功能開發中,更加自由地發揮,釋放創造力。
楊漢兵認為,滑板底盤的核心有三個中心,即動力中心、能量中心和控制中心。長期來看,還將發展為智能中心,例如用于控制底盤上的機械手臂。
而解耦設計的目的,也有車輛生命周期解耦的思考。畢竟,上層的智能部件的更新頻率較高,而底盤部件的壽命遠高于智能部件,可以再利用,甚至進行V2G(車輛到電網)和儲能等創新應用,滑板底盤的解耦,使得車輛硬件可升級、可更換,延長整車壽命。
在比較重要的E/E電子電氣架構方面,寧德時代提出了一體化智能底盤的EE(Electrical/Electronic)架構方案,包括動力總成域、底盤控制域、熱管理域等模塊。在這個架構下,通過“一體化智能底盤域控”來管理,并在底盤內做了最小冗余系統,以滿足自動駕駛L3/L4的需求。
此外,楊漢兵透露,寧德時代的滑板底盤在電耗和快充方面很有優勢,其百公里電耗僅為11度電,遠低于其他汽車。快充技術也達到電池SoC可以10分鐘內從30%充至80%,加上采用800V電驅系統,綜合效率高達91.7%。
滑板底盤的制造邏輯,按照悠跑科技創始人、CEO李鵬的理解,汽車電動化以后,車的底盤變成類似于電腦的主板,產品差異化則通過配置加軟件來實現。那么,能不能實現呢?
汽車進入“摩爾定律”時代
首先,楊漢兵認為,智能化的浪潮席卷之下,汽車行業正進入“摩爾定律”時代。
在楊漢兵看來,內卷時代,更需要釋放場景化、個性化創造力。由于移動智能空間的多樣化需求,加上1-2年的快速迭代周期,這兩年的行業越來越卷。
機械時代,汽車換代基本8~10年一代。電氣化時代,周期縮短到6~8年。電動化時代,逐漸縮短到3~5年。到如今的智能化時代,場景化、個性化之下,1~2年更新一款車型,已經漸漸成為趨勢。
“所以汽車的‘摩爾定律’,如果早些年這么說還有夸張和預言的成分,現在大家已經是身處局中。”
不過,對于Tier1或者Tier0.5研發滑板底盤,車企是持觀望態度的。之前我寫過《滑板底盤:啃不動的“蛋糕”》將過這方面的落地難度。畢竟,汽車制造是有門檻的,車企客戶(特別是乘用車)應當是寧德時代“比較難啃的骨頭”。
對于車企來說,出讓底盤這塊的控制權,相當于出讓“靈魂”。如果滑板底盤能夠搞定,那么對于車企來說,“靈魂”是會有點不安的。
所以,按照“摩爾定律”狂飆的滑板底盤,以及這種消費電子和模塊化的研發思路,車企大多會自己搞,包括最重要的線控部分。據我所知,長安和奇瑞都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發。長安的SDA平臺架構,就提出“軟硬解耦、軟軟解耦”的思路,而奇瑞星途的E0X平臺,也是線控和滑板底盤的思路。
還有一些滑板底盤開發公司,產品已經到了落地階段。像悠跑科技,但目前它的五個客戶大部分是能源公司,國內的三個客戶也是商用車車企,也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
另外,曾經聲量最大的恒大,買了輪轂電機和底盤的技術,但是沒有然后了。而國外的Rivian,也在艱難的生存狀態中,生存情況不是太理想。從這些情況來說,開發滑板底盤的公司,跟車企的合作還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磨合的。
有人說,“當前汽車制造問題,主要有垂直模式造車難題,當前汽車企業采用垂直模式制造車輛,導致供應商與車企適配困難,硬件和軟件受車企變化影響。上車體形狀依賴于下車體平臺,導致車輛開發周期長,成本高,造型設計受限。成本分攤困難,車輛銷售情況不同,導致巨大平臺成本分攤不均,虧本銷售問題突出。”
不過,雖說使用滑板底盤,主機廠可以基于同一平臺開發不同類型的車輛,包括乘用車、網約車、物流車等,而且,通過做成標準化的底盤產品,可以多個OEM共同分攤開發成本,大幅降低研發成本。但是,對于車企來說,還是不會這么認為的吧。汽車畢竟是系統集成的安全產品,非常復雜,不是簡單的拼積木。
此外,在《滑板底盤:啃不動的“蛋糕”》中我也說過,滑板底盤最大的BUG在于,軸距是沒法調的,雖然有一定的帶寬,但是彈性還是比傳統平臺弱。這對于車企面對越來越多元化的市場需求來說,還是比較麻煩的。商用車領域更合適些。
寧德時代當然了解這些。除了硬件創新,寧德時代還提供一個開放的軟件開發框架,包括核心能力、標準化接口、基礎OS和DevOps平臺等方面。
通過解耦設計的滑板底盤,寧德時代正在探索平行造車模式,而行業能否由垂直模式轉向平行造車模式,使整體車輛制造過程更為靈活,目前還是未知數,路漫漫其修遠兮。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224193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