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晨報刊登《我的產權車位為何不讓安充電樁》一文,講述上海市民為了在自家產權車位上安裝充電樁卻屢屢碰壁,引發了不少新能源車車主的共鳴。然而,作者進一步調查發現,與私家充電樁想裝沒法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量公共充電樁的使用率卻極其低,鮮有新能源車車主問津,成了隱形的資源浪費。
據上海市新能源汽車數據采集和監控中心信息平臺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市充電樁的使用率僅為6.76%,即有九成多充電樁無車問津。業內人士認為,充電習慣、充電費用和標識不明成了公共充電樁遇冷的三大主因。
新能源車主:超過1公里范圍就不方便
大量的公共充電樁成了擺設,原因何在?作者昨天對十名新能源車車主進行了問卷采訪,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之中竟無人使用過公共充電樁,而對于不使用充電樁的原因,大多數人歸咎于“太不方便”。
車主康學智家住松江泗涇,上班地點位于浦東張江,他告訴作者,自家和工作單位附近都沒有充電樁,而上班沿途的一些停車場內雖然有充電樁,但自己不可能半途停下去充電,“感覺公共充電樁對自己沒有帶來任何便利”。
“我也想用公共充電樁給自己的車充電,就到網上去搜索充電樁的地圖,但搜了好久也沒有找到,只得作罷。”車主顧華則認為,公眾對公共充電樁信息的知曉度不足,是導致許多充電樁“養在深閨人未識”的主要原因。
而十名新能源車車主一致認為,如果公共充電樁的位置位于自家小區或工作地點1公里范圍內,他們還能接受,超過1公里,用公共充電樁給愛車充電并不方便。
康學智表示,為了給自己的產權車位安裝私人充電樁,他奔波了4個多月,仍然卡殼在物業處,自己無奈放棄用電能改用汽油,而不少公共充電樁卻乏人問津,這是一種資源浪費。
業內人士:公共電樁應急功能更突出
市新能源汽車推進辦公室負責人劉建華表示,新能源車車主上路時,最擔心車輛的電能耗盡導致車輛拋錨,這種精神憂慮有一個專門的名詞——“里程焦慮”。而公共充電樁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給這類車主進行“補電”,在20分鐘至半小時內,對車輛電池系統進行快速充電。可以說,公共充電樁的數量越多,新能源車車主的“里程焦慮”程度就會越低。從這個角度來講,公共充電樁的應急功能更突出。車主要給新能源車進行日常充電,應首選家里或工作單位的充電樁。
“事實上,在國外,公共充電樁的使用率也不是很高。”劉建華表示,出門后在公共充電樁充電的新能源車車主并不多。
劉建華同時透露,按照國務院相關指導意見,政府部門應該對公共充電樁提供土地等資源幫助,并將其納入城市公共設施建設體系,盡快制訂相關細則。
[作者探訪]
五個充電樁三個有故障
●地點:共和新路3070號停車場
閘北區共和新路3070號是位于中環線旁的大型交通換乘樞紐,進入底層停車場約50米,作者見到了五個半人多高的充電樁,僅一個充電樁前停了一輛私家車,其余充電樁前的停車位均是無車狀態。作者發現,這唯一一輛停在充電位上的車其實也不是新能源車,而是普通的汽油動力汽車。
按照充電樁的指示,面板上綠燈亮表示充電樁處于可用狀態,紅燈亮則為故障。在五個充電樁中,僅有兩個亮著綠燈,另外3個則是亮著紅燈,面板上的液晶屏提示“本充電樁系故障狀態”。
經常在該停車場停車的市民高先生表示,從未見過新能源車到此處來充電;停車場的保安也證實,平時幾乎沒有新能源車來充電。作者向保安室一名中年男子詢問充電是否要收費,該保安表示是免費的,只要把電線連上充電樁即可,但作者隨后詢問:“為何充電樁面板上寫充電前需刷卡?要刷的是什么卡?”保安卻無法回答,稱不清楚具體操作。
“僵尸充電樁”四年未拆
●地點:華石路宜家商場旁
徐匯區宜家商場旁的華石路人行道上的4個電動汽車充電樁非常引人注目,為了配合市民使用充電樁,路政部門在馬路上劃出了4個停車位,并設置了“充電專用車位嚴禁其他車輛停放”的標識。
然而,市民林先生在這個充電樁上“吃過藥”。上個月,林先生駕車到附近辦事,本想把車停在充電車位上充電,誰知把電線拖到充電樁前準備連接時,才發現充電樁根本沒有充電功能,僅是一個外殼而已。
附近居民表示,這4個“僵尸充電樁”是2010年世博會時安裝的,之后就斷電了,內部機電設備也被掏空了,徒有一個空殼,至今已四年了。“我從沒見有新能源車來這充過電,但這4個充電樁卻白白占去了四個停車位。由于有禁停標識,非新能源車停在這里是要吃罰單的。”
作者注意到,由于許久不用,“僵尸充電樁”上已經積了厚厚一層灰,一些塑料配件經日曬雨淋已老化,甚至還有小廣告粘貼在充電樁上。
高調開通后就沒動靜了
●地點:中山東一路32號半島酒店
半島酒店的地下一層停車場安裝有3個免費的充電樁。柔和的天花板燈光、流線型的充電樁外觀、專用的車位護欄、印有文字說明的塑膠地面充電位,仿佛無聲地宣告——這是一個高端新能源車充電場所。但是,作者在充電位旁逗留許久,始終沒有見到有車前來充電。干凈潔白的塑膠充電位上,幾乎看不出車輪的痕跡。
保安介紹,這3個充電樁系今年10月安裝完畢的,當時還搞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開通儀式,但之后就沒啥動靜了,“平時幾乎沒見過有車來這里充電”。
充電包月費1000元太貴
●地點:吳淞路130號
在吳淞路130號上海城投控股大廈地下停車庫的一角,5個充電樁一字排開,外殼上的LED燈散發著淡淡的藍光,煞是好看。不過,充電樁前劃出的專用停車位上,卻一輛車也沒有,偌大的空間,讓充電樁顯得很孤獨。
停車場保安表示,雖然偶爾會有新能源車進入停車場停車,但幾乎沒有車主選擇在此處充電,原因是費用較高。“在這里充電是包月的,每個月要1000多元。說實話,花這點錢包月去充電,還不如選擇加油,價錢差不多還更方便。”
去充電吃“閉門羹”
●地點:滬太路1899號
為了幫助新能源車車主迅速找到附近的公共充電樁,本市首個公共充電樁搜索軟件“車易充”于本月初正式發布,這個APP應用程序可以直接下載安裝在手機或平板電腦里。軟件數據顯示,滬太路1899號有5個免費充電樁,但作者發現此處僅是一個綜合客運交通樞紐站。
作者從滬太路1899號入口進入地下車庫,卻被保安告知,若要充電需走江場西路出入口。作者隨后改走江場西路出入口進入地下車庫,又被保安告知,此處的確有充電樁,但不對外開放。
作者看到,這些不對外開放的充電樁前停滿了新能源車。據保安稱,這些車是某家企業供客戶試用的,而且由于充電樁的充電費用較高,平時只能從室內拉出拖線板給車充電。
“周末充電效應”明顯
●地點:曹安公路墨玉南路停車場
曹安公路、墨玉南路路口附近的露天停車場位于嘉定區安亭,3個充電樁被設置在停車場入口處的黃金位置,“電動汽車專用充電停車位”的黃色指示牌非常醒目,但沒有一輛新能源車在充電,因為充電位上安裝有地鎖。
保安告訴作者,他負責在停車場入口執勤,距離充電樁僅數米距離,只要有新能源車車主要到充電位充電,他就會把地鎖打開。由于有了地鎖,管理起來方便不少,其他車輛不會誤停到充電位上。
保安稱,工作日來充電的車輛并不多,但每天至少也有一輛車在此充電。到了周末,由于該停車場毗鄰大型商業中心,不少市民會駕駛新能源車來休閑消費,趁吃飯、購物的時候給愛車充電的人比工作日多出不少。
非新能源車鳩占鵲巢
●地點:四平路1239號同濟大學
“車易充”軟件顯示,四平路1239號同濟大學校園內有6個新能源車的充電樁,但作者來到學校門口向保安和學生打聽,卻無人知道充電樁在何處。作者在校園里逛了十多分鐘,從一名正在修建樹木的綠化工人口中得知,充電樁好像在大禮堂后面。
作者隨后前往大禮堂,繞到其背面才終于發現了6個充電樁。充電樁前的充電位上依次排開停了6輛車,僅有2輛在充電。
一名同濟大學的老師表示,在此處充電的大多是購買了新能源車的教職員工,不過由于學校的停車位緊張,不少非新能源車也會停在充電位上,有時甚至出現充電位停滿了非新能源車,而新能源車卻無處可充電的情況。
充電免費可來者仍不多
●地點:周家渡路163號
周家渡路163號停車庫位于世博園區內,安裝有十臺壁掛式充電樁,雖然在此處充電是免費的,但前來充電的新能源車車主并不多。作者看到,十個充電位上停了八輛車,其中僅一輛車為新能源車,其余七輛車均為非新能源車。
該新能源車車主表示,周一至周五,在此處充電的車輛非常少,一般一兩輛,周末會略多些,但也不會超過四輛,大部分的充電車位都被非新能源車占據。
作者注意到,一名保安經常在新能源車充電車位附近巡視,引導非新能源車停至它處。而一旦保安稍許離開,非新能源車便會停到充電車位上。
[大數據分析]
遇冷三大原因
新能源車車主的充電習慣。數據顯示,電動汽車的日平均充電次數僅為1.68次。中國電動汽車消費者傾向于將汽車電量保持在60%以上,盡可能避免電動汽車電量下降到60%以下時繼續使用電動汽車,而美國電動汽車消費者的充電初始電量則從30%開始。也就是說,美國的消費者在車輛還剩下30%的電量時才充電,而中國的消費者往往在還有60%的電量時便開始充電了。這也可以證明,對于中國的新能源車消費者來說,幾乎沒有必要在半路的公共充電樁應急充電。
我國的新能源車車主大多喜歡在家里或者單位里充電,覺得在停車場充電不是很方便。上海國際汽車城有限公司相關人士表示:“有的人去市中心某地辦事需花費半天時間,那么可以把車停在公共充電樁處充電。如果僅是開車路過,除非是電量即將耗盡,否則沒人愿意停下來長時間充電。而且,新能源車一小時僅能充進20%左右的電量,充滿一輛車的電池需等候5至8小時,因此很少有人選擇在公共充電樁充電。”
充電費用問題。一些收費的充電樁,充一度電收費一元,而且還需要辦充值卡,有的新能源車車主覺得流程太繁瑣。
而且新能源車車主對價格比較敏感,在自家充電,每度電收費僅6角左右,如果是晚上10點后充電,還可以享受半價電費,因此公共充電樁的收費還是略顯昂貴。
另外,接受調查的用戶幾乎沒有在晚間充電的記錄。目前購買新能源車的用戶幾乎都是在公司充電的,也就是說在家中不能充電的情況下,公司可以充電是購買電動汽車的首要保障。
公共充電樁的宣傳力度不足。有的地方擁有數量不少的公共充電樁,但該區域的公共充電樁指示標識卻未配套完善,導致一些有充電需求的新能源車車主根本不知道此處可以充電。有的停車場設有公共充電樁,但整個停車場面積很大,缺乏相關提示標牌,造成新能源車車主對充電樁的具體位置不明了。
來源:新聞晨報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3570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