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這在商業世界里仍然成立
比亞迪發布刀片電池已有半月,對其技術的討論逐漸告一段落,這篇說一說刀片電池的命名問題。
寧德時代有技術路徑類似的產品,叫做CTP電池,Cell to Pack的縮寫。如果沒有其他信息,只憑這兩個名字,你認為哪個電池更好?哪個給你的印象更深?
我們對汽車圈外人做了一個小范圍調查,參與者基本上都選擇了刀片電池。原因有二:一是覺得漢語名稱更靠譜,英文縮寫不知所云;二是覺得“刀片”這個名字好像代表了電池一些特征,“比較厲害的樣子”。
海子在一首詩里說過“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這在商業世界里仍然成立。
就像一個從來沒買過菜的人,面對兩種山藥,一種叫鐵棍山藥,一種叫山藥,或者WEN山藥,會覺得哪種更好?當然是鐵棍山藥,多么溫暖的名字,不明覺厲的又硬又香。
如果CTP電池有一個中文名,比如板磚電池、盾牌電池什么的,這場技術競爭在傳播上也會更有看點。
中國汽車市場上,最成功的案例當屬大眾當年為自己起了個“黃金動力組合”的名號,這與“TSI+DSG”的抽象表達有著天壤之別。
名字的重要作用更多體現在對新產品、新技術、新品牌的影響。比如,可口可樂1927年進入中國,最早的中文名是“蝌蝌啃蠟”,這個充滿陰森和反胃氣息的名字讓人們敬而遠之。直到1930年代公司懸賞350英鎊征名并改名“可口可樂”后銷量大漲,1948年上海成為可口可樂銷量超過百萬箱的城市。
反之,“勞力士”三個漢字組合在一起沒有任何意義或褒貶傾向,但在如今這個時點,大部分中國人聽到這三個字都知道它意味著什么。
對成熟產品而言,產品會賦予品牌價值,而全新產品,品牌和名字反而會賦予產品價值。
而且,很多產品和品牌名都會留下時代的烙印,與人名的規律十分相似。
取名衛紅、衛東、衛兵的,基本可以判斷生于1960到1970年代,“衛紅”八成還是男性。叫超英、衛星、紅旗的可能會更早一點,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后期。
大數據顯示,“偉、鵬、峰、磊、娜、靜、芳、娟”是70后、80后男女起名最愛四強,男用“軒、浩、子、宇”,女用“涵、梓、怡、萱”的是10后。
如果看自主品牌汽車品牌名,從紅旗、解放、東風、躍進,到吉利、長城、中華,再到小鵬、蔚來、奇點、哪吒,就能感受到明顯的時代變化。
奇瑞、比亞迪是品牌命名的一大類型代表——外文音譯,包括捷達、桑塔納、奧迪等國外品牌或名稱。在中國改革開放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這種命名法給人一種洋氣的檔次感,頗受歡迎。但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和文化自信,這種命名的受歡迎程度不復當年勇。
互聯網帶來的一股新風潮是接地氣,起名越平凡隨意越好,錘子、小米、花生、瓜子、毛豆齊上陣。但在單價僅次于房子的汽車品牌上還沒隨意至此,小鵬、哪吒已經是最接地氣的了。
此外,以人姓名作為品牌是最古老的通行做法,在我國中斷了一個時期,近年來又有恢復的跡象。汽車品牌里魏派(WEY)、小鵬、理想都屬于此類。魏派用了創始人的姓,小鵬用了創始人的名,理想用了創始人姓名的諧音詞。
無論品牌還是產品,一個好的名字遠不能保證取得成功,但至少能帶來一個相對好的開始。像DS的中文名“諦艾仕”,如此生澀拗口,無形中增加了貼近消費者的難度。更麻煩的是,不喜歡它的人以另一種貶義詞語去翻譯它的中文名,讓品牌形象受損。
許多大名鼎鼎的汽車品牌都改過中文名,例如凌志改名雷克薩斯(包括佳美改名凱美瑞、霸道改名普拉多等豐田系一系列改名),巴依爾改名寶馬,美洲豹改名捷豹,無限改名英菲尼迪,富豪改名沃爾沃。原因不一而足,有的是重新梳理品牌架構,有的是正式進入中國后發現被搶注。
近幾年隨著汽車新品牌的井噴,品牌更名再次扎堆發生,例如電咖更名天際,愛弛億維更名愛馳,合眾品牌名改為哪吒,車和家品牌名改為理想,上汽大通品牌改為邁克薩斯。
無論怎么變,決定企業成功與否最重要的因素還是產品品質,但品牌和產品名稱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的價值觀、與時俱進的自我更新能力,這往往與企業對待新技術、新模式、行業變革甚至時代變革的態度是一致的。
拿比亞迪為例,雖然品牌名是英文字母音譯,但在車型名稱上,秦、漢、唐、宋、元盡顯中國歷史和傳統元素,由此大概也能對其掌門人的價值觀和志向略知一二。
最后,本文列出的這些品牌更名,您認為哪些改得好、哪些改得不好、您最喜歡哪個中國汽車品牌名?歡迎文后留言探討。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商業評論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13789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