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之痛,從年初的手機業蔓延到了年底的汽車業。
12月初,因芯片供應不足,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將進入停產狀態的新聞被爆出。盡管兩家企業都回應交付沒有受到影響,但根據汽車商業評論對數十家汽車和供應商的采 訪,汽車芯片的短缺已經成為行業普遍現象。
11月26日,上汽英飛凌汽車功率半導體(上海)有限公司的新一代汽車級高功率密度IGBT模組HPD獲得了第五屆鈴軒獎量產類集成電路類的優秀獎,但這家公司的總經理王學合沒有顧得上上臺領獎,當時他正忙著調貨。
“我每天下午3點就開始給德國人打電話協調供貨,其實我們的產業鏈一點都不安全,一點都不安全。”王學合強調了兩遍芯片行業的不確定性,他在當時就說到,“現在加價也拿不到貨,這就是目前汽車行業的一個現狀。”
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芯片相當于汽車的大腦。
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TASRI)院長趙福全教授說,軟件沒有芯片的話就是一個孤魂野鬼;汽車商業評論總編輯賈可博士舉一反三,芯片沒有軟件就相當于一個行尸走肉。
至暗時刻也是光明到來之前,危機帶來了最強風口。
正如賈可博士所說,在特殊的全球背景、中國背景和產業背景之下,中國汽車供應鏈正在遭遇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汽車芯片業尤是如此。
11月26日,2020中國汽車供應鏈峰會暨鈴軒獎頒獎典禮的鈴軒獎之夜上,在評委、獲獎企業和特邀嘉賓共同參與的閉門晚宴中,華登國際風險投資合伙人金偉華,森薩塔科技管理(上海)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常旌,地平線市場拓展與戰略規劃部副總裁李星宇,在王學合的主持下,進行了一場宴會廳版的迷你圓桌論壇,話題恰好就是芯片。
他們中,有中國芯片制造商的代表,有投資半導體行業的資本方,有芯片的直接客戶,在這些游走在芯片行業一線的人看來,中國芯片危中有機。
金偉華認為,汽車行業在升級,遇到這樣的一個局勢,對于這些半導體企業是利好,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契機,可以很快地去切入這個產業鏈。在此過程中,中國芯片企業應該設立遠大的目標,“從全球規模效應和人才成本來說,支撐成本,地平線還有類似的企業應該朝著10億美金這樣的目標去努力。你只有這樣才能站住腳,也不怕英偉達去打你。”
常旌認為,最好的方式是讓大家去深度融合,變成混血兒,整個產業鏈全部融合在一起。國際的資本變成中國資本,這樣的話會產生安全感,“國際巨頭和國內汽車巨頭合在一起生出個孩子,你說他是姓歐還是姓中,他是混血兒,免疫力比較高,地球村。”
地平線剛剛捧起了第五屆鈴軒獎量產類金獎大獎,作為“過來人”,李星宇表示,車載芯片沒有捷徑,“比如說一部分車載AI芯片,從設計到最后的量產,一般來講,五年少不了,真的是要堅持做這個產品,就是一個字‘熬’”。
熬到了“中國英偉達”的稱號后,地平線的下一個目標是走向國際市場廝殺。
以下為當晚的訪談整理,汽車商業評論整理,此處有刪節。
王學合(主持人):各位汽車行業的同仁,感謝賈博士給我們提供這個機會。我是王學和,原來在聯合汽車電子工作了12年,然后又到上汽,現在就相當于代表上汽籌備與英飛凌成立的合資公司,叫上汽英菲凌半導體有限公司,現在正好負責這個公司。
下面有請另外三位嘉賓介紹一下自己。
常旌:大家好,很榮幸參加這個活動,我是森薩塔科技的亞太區負責人。我們做的是傳感器,各種各樣傳感器,跟半導體這個主題也有些關系,所以也一起來交流。
李星宇:大家好,我是來自地平線的李星宇。特別感謝汽車商業評論的認可,把第五屆鈴軒獎量產類金獎大獎頒給了我們。我也是壓力很大,我們遠遠沒有走完這條路,我們還要努力。地平線是做車載芯片的公司,今天也就這個話題做一些分享。
金偉華:大家好,我是來自華登國際風險投資合伙人。華德國際一直在全球投資半導體產業,累計投資半導體產業超過33年,投資了將近130家半導體產業。今天受賈可博士的邀請,非常高興來這里跟大家分享。
最后有一個答案,剛剛說的大家擔心的芯片傳感器的供應鏈安全,我想應該不用太擔心。
王學合(主持人):今天賈博士說怎么輕松怎么聊,但是聊芯片這個話題,要想輕松,我覺得是非常難。的確是難輕松,為什么?今天下午發獎的時候,賈博士給我一個獎,我也沒上去領,我同事上去領的。為什么呢?我正在給德國人打電話,協調供貨。
我每天下午3點就開始給德國人打電話協調供貨,其實我們的產業鏈一點都不安全,一點都不安全,現在加價也拿不到貨,這就是目前汽車行業的一個現狀,所以說我們很難輕松。我想在座的三位嘉賓也深有感觸,金總在這方面投了好多的企業,可能有更多的感觸。
金偉華:提及到芯片,汽車行業的芯片供應鏈安全的確是一個要持續關注的話題,華德投資半導體企業,在汽車芯片這個領域有將近20多年了,實際上覆蓋了汽車90%的芯片。這一塊對于新進入的企業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類似于今天獲獎的地平線也是一樣的。這段時間汽車行業在升級,遇到這樣的一個局勢,對于這些半導體企業是非常地利好,給大家一個契機,可以很快地去切入這個產業鏈。
王學合(主持人):我感覺地平線在國內相當于中國的英偉達,也得到了上汽的投資,好多客戶也選擇了AN智能芯片,在我們國產化替代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下面請李星宇總給我們講講他從開始創業到現在為什么做得這么成功,給我們大家分享一下,讓我們主機廠更有信心。
李星宇:其實我覺得還不算成功,我覺得今天是一個開始,在過去創業5年基本上是磕磕絆絆,但是有一點,一直是在扎馬步練內功。沒有扎實的基礎技術是不行的。比如說一部分車載AI芯片,從設計到最后的量產,一般來講,五年少不了,真的是要堅持做這個產品,就是一個字“熬”,也是很不容易的。
另外一點,車載AI芯片的難度擺在那里了,現在,車載AI芯片都跟眼鏡片一樣大,在技術方面已經逐漸逼近半導體工藝的極限,也因此正在接過手機芯片的槍,引導半導體工業繼續往走。
我們正在以中國的市場為基礎,通過面向中國的駕駛場景,深度地打磨我們的解決方案,在中國市場提升我們的競爭優勢,但最終我們還是要走向國際,需要和國際上競爭對手一決高下,引領整個中國在車載芯片領域的創新。
因為芯片的競爭無國界。
王學合(主持人):剛才李總很自信,我要挑戰他一下。我問一下李總,你現在制造在哪里制造呢?你會不會像海思一樣,一夜之間就沒有了呢?
李星宇:你的問題直接就卡住了我的脖子。現在真正做制造的寥寥無幾,英偉達全線代工,特斯拉嘗試過三星代工,現在是臺積電代工,要打造芯片強國,必須要提升產業鏈水平。
5納米那種的確是個巨大的挑戰,中國在上游的車規級芯片制造方面,還較為薄弱,道阻且長,仍需要繼續努力。
金偉華:實際上可能有些地區和汽車真正要用到5納米、7納米的非常非常少,幾乎可以說暫時不用。其實最主要怕制裁的是這兩個,其他的99.9%都應該可以滿足,這個問題不用太擔心。
臺積電也是我們的LP服務,我們也投資了中芯國際,投了20億元。剛剛在這里分享,的確半導體不容易。我們投資的半導體企業現在在科創板是屬于主力。實際上這幾家企業都是15年、20年的,中興國際我們2000年投的。還有好幾家上千億市值公司投了15年以上。
剛剛李總說的的確是,因為半導體企業最后要靠收入、靠毛利、靠利潤去賺錢。我們現在投的像這些十幾年的企業成長起來,他們現在的目標是10億美金的銷售。從全球規模效應和人才成本來說,支撐成本,地平線還有類似的應該朝這樣的目標去努力。你只有這樣才能站住腳,也不怕英偉達去打你。
王學合(主持人):的確是這樣,相當來說,投資那些初創企業,芯片最重要的還是有客戶要用。所以說王總我覺得你應該是芯片的直接客戶,你敢用現在國內企業嗎?
常旌:這個必須用。我想跟大家說一下,雖然我們是國際公司,但是我們還是比較樂觀的,因為我們的策略實際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個產業鏈越深度融合,越彼此之間互不干預。我們這幾年時間,亞洲這樣的時候,所以我們自己設計的芯片,70%產業鏈是在中國。我們委托別人定制的芯片已經在中國開始分批生產。
為什么這么做呢?就是要把自己變成一個真正的血水融在一起的公司,分不開離不開,再怎么分也分不出來,你是中國的,你是美國的,你的DNA是混血兒,這是我的想法,所以我已經做了很好的嘗試。
國際化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產業鏈分工是非常細的。但是這種政治的壓力,大家的態度是有猶豫的。這就是剛才我們說的,0.01%的部分是最先進的工藝。像剛剛說到的5納米,這可能要靠國家戰略投資來保證安全。
0.99%的里面,像我們一樣,讓大家去深度融合,變成混血兒,整個產業鏈全部融合在一起。國際的資本變成中國資本,在中國投資。另外我們這樣的國際公司也跟國內的芯片企業深入融合,無論是制造,無論是設計,無論是測試,整個一起把它變成一個多種混血兒,這樣的話會產生安全感。
實際上王總一直在很好的嘗試,國際巨頭和國內汽車巨頭合在一起生出個孩子,你說他是姓歐還是姓中,他是混血兒,免疫力比較高,地球村。
王學合(主持人):你這個分析很全面,很系統,的確是這樣。現在我們為了滿足怎么樣的要求或者國產化替代,各種方法都應該有,因為落后就要想各種招兒。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商業評論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3382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