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剩下已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了,今年定下的小目標,大家都完成了嗎?
在汽車圈,一直流行著“10月銷量看全年”的說法,也就是說,過了“金九銀十”后,各大車企的銷量基本就不會再有大的漲幅了,所以,能否完成定下的年銷量目標主要就看前10個月的銷量表現了。
近日,大眾集團中國區首席執行官Ralf Brandstaetter在采 訪中表示:大眾計劃今年在中國銷售330萬輛汽車,與去年持平,但比此前預計的385萬輛少了約50萬輛。與此同時,訪談中,首席執行官還指出,大眾需要在中國加大投資,以與中國本土電動汽車品牌競爭。
據數據顯示,今年10月份,大眾集團在中國共交付263400輛新車,同比增長11.3%;今年1-10月,大眾集團在中國累計交付量為2622100輛,較去年同期下跌5.9%。
自主品牌強勢上位
中國汽車市場已經悄然發生改變,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新能源市場1-10月銷量達4431509輛,新能源市場增速達到107.5%,新能源滲透率達26.5%。顯而易見,新能源汽車正在不斷擴大市場的占有率,受到威脅的自然就是純燃油車市場了,而像大眾這種還主要依賴純燃油車銷量的傳統車企大廠,其市場份額也就被慢慢“蠶食”了。
市場方面,勢頭正旺的比亞迪,10月份狂銷205789輛新車,遠超一汽大眾(136679輛)、上汽大眾(113788輛)。10月國內銷量榜前十車企,自主品牌占了5席,分別是比亞迪、吉利、長安、五菱、長城,其中比亞迪、吉利、長安排在了前五的位置。而1-10月國內銷量榜前十車企,自主品牌也有4個上榜,比亞迪銷量(1363322輛)超越了上汽大眾,排在了第二位,銷量數據也逼近一汽大眾(1482070輛)。由此見得,在自主品牌向上的攻勢下,大眾這些合資車企在國內的地位已不再是以往那樣無法撼動了。
新能源市場的失利
無可厚非,現在的汽車市場,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苗頭正旺,大眾當然也意識到了這點。于是,相繼在中國推出ID.3、ID.4、ID.6等純電動車型,但市場表現并不盡人意。
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一汽大眾新能源汽車銷量為8.1萬輛,上汽大眾新能源汽車銷量為7.2萬輛。在銷量排行榜中,分別排在14、15名的位置,而國內的“蔚小理”、哪吒、零跑等一眾新勢力汽車品牌都排在南北大眾的前面。可想而知,大眾在新能源的市場并沒有嘗到甜頭。
加之,如今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越來越“卷”,車內座艙方面,像小鵬G9推出了5D音樂座艙,蔚來ES7打造車內“第二起居室”,理想L9提供多聯屏智能交互等;智能駕駛輔助方面,小鵬有城市NGP+高速NGP,打造全場景智能駕駛輔助,蔚來有NAD自動駕駛技術等;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智能駕駛輔助技術也越來越“聰明”,而恰好這兩個領域就是大眾不擅長的,所以,大眾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表現也就處于下風了。
補齊短板開始發力
當然,大眾也意識到了中國汽車市場的“卷”,于是,在前段時間,大眾旗下軟件公司CARIAD與中國企業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強化大眾在華的自動駕駛領域的研發能力,補齊自動駕駛技術的“短板”;另一方面,通過跟中國企業合作的方式,達到快速成長的目的,同時也能更有效的針對中國本土用車習慣來進行研發。這不難看出,大眾已經開始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上發力了。
但不得不說的是,由于研發周期過長以及研發成本太高的原因,日前,大眾把正在研發的Trinity電動汽車項目的投產計劃推遲到了2030年。顯然,在新能源汽車的賽道上,強如大眾也會出現“船大調頭難”的情況。
在大眾推遲Trinity電動汽車項目的投產計劃后,決定推出高爾夫和途觀的純電動車型,以保證旗下電動產品陣容的活力和競爭力。雖然大眾并沒有放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這塊“蛋糕”,但從下調今年在華銷量目標的決定,能夠看出大眾在轉型電氣化的道路上已經乏力了。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車打芝士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89957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