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對歐洲意味著什么?
“汽車行業占歐盟GDP的8%、研發總支出的30%,匯聚了1300萬個就業崗位:如果除去汽車工業,歐洲會發現自己的貿易平衡處于結構性赤字。”
雷諾集團總裁兼ACEA (歐洲汽車工業協會) 主席 Mr. Luca de Meo 近日通過媒體向歐洲政策制定者呼吁,考慮為汽車行業制定協調統一的產業政策,來應對來自中國和美國的競爭壓力。
“特斯拉和中國品牌在歐洲市場的成功表現,給我們帶來了挑戰。然而我們是否充分意識到了這些挑戰所帶來的問題?“
汽車行業正面臨150年來最深刻的變革。面臨減少環境影響的緊迫性、2035 年淘汰內燃機的時間表、對汽車安全和網絡安全的要求提高,在各種要求下,現在的車輛變得更重、價格更貴。
面對各種壓力、法規的加持,取得的結果卻與目標背道而馳:二十年來,歐洲汽車的平均重量增加了 60%,價格上漲了 50%,制造商的就業機會減少了 40%。
在一些國家, 有人認為這些對環境更有好處。但不幸的是,人們無力支付高昂的價格,購買力下降,仍然繼續使用老的燃油車,結果是,擁車平均年限從7年增加到了12年。
01
中國壟斷
150 年來,歐洲廠商一直是內燃機規則制定的引領者,技術很難被超越。而現在,中國在影響汽車行業的多個維度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比如電氣、軟件、移動服務、循環經濟等......,所有這些都在一個非常不穩定的競爭環境中進行。在技術、原材料價格、法規等方面:一切都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
新的全球格局正在動搖歐洲的確定性。一個世紀以來,內燃機技術一直是進入歐洲市場的高門檻。現在全球75%的電池產量來自中國,中國政府通過規劃來組織工業發展; 美國在刺激自身工業的發展; 而我們歐洲,在進行不斷的監管,沒有整體的愿景。
作為歐洲汽車制造商,未來的發展當然首先是企業創新的問題。但是,如果沒有集體的協調,沒有能夠讓歐洲人進入戰斗狀態的公共權力,我相信歐洲汽車將無法充分發揮其潛力。
02
以歐洲為框架, 協同發展
作為一名將職業生涯全部奉獻給汽車行業的工作者,我提出的問題非常簡單:歐洲是否愿意為汽車行業制定真正的產業政策,并具有全球雄心,而不僅僅是一堆期限和罰款?
這應該是我的首要任務。為了反對不同當局無政府主義的亂發號施令,我們需要建立一個關于出行和汽車的統一協調機構。向中國學習,在整個歐洲創建一個穩定的規則和標準化框架。讓我們為結構化項目和歐洲關鍵技術冠軍的出現創造條件。歐洲過去知道如何做到這一點:它被稱為空中客車公司。
最后,讓我們協調參與持續變革的多個部門的努力,因為能源轉型或數字革命等挑戰橫向跨越多個領域。采礦業、化工、能源、制造業、基礎設施、國家和地方當局必須發揮同樣的作用,從價值鏈的上游到下游進行協調。
讓我們看看我們的競爭對手正在做什么,他們是怎樣不斷適應挑戰的。面對中國和美國,歐洲必須發明一種介于企業倡議和公共干預之間的混合模式,首先增強自身實力,然后在公平互惠的條件下在世界范圍內充分競爭。
03
十大戰略價值鏈
歐盟怎么能懷疑歐洲制造商對脫碳的承諾呢?他們為電動化轉型投資 2500 億歐元。他們只是為自己對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擁有發言權:采用技術中立原則、歐盟委員會和歐洲 200 個最大城市采取行動,協調流動性方法、建立綠色經濟開發區、制定緊湊型城市發展政策,提供價格實惠的電動汽車,減少對城市和環境的影響。
公共當局確定了十個戰略價值鏈,但每個價值鏈卻作為某一領域的團隊來理解,例如氫領域,或軟件領域,缺少在整個歐洲范圍內橫向貫通的舉措,讓所有相關部門協調起來,讓機器運轉起來,讓歐洲達到我們應有的水平就足夠了。
我的建議和呼吁是面向所有給汽車行業帶來挑戰的人提出的:政治家、廠商、利益相關者和公民。為了達成共同的回應,讓我們停止將汽車行業視為問題,而將其視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結束語
汽車行業對于任何一個國家都舉足輕重。中國品牌在歐洲的存在感,現在只是初見端倪。剛剛起風,人家就在準備關門了。
2023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了世界第一汽車出口大國,但在歐洲市場,中國品牌道阻且長。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西游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21730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