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2日,大眾集團在德國沃爾夫斯堡總部召開2018財年集團年會。
大眾汽車集團CEO迪斯博士(Herbert Diess)接受訪談時談到中國合資企業股比問題:“2020年我們確實想重新調整在中國的股比,我們已經增加了一個新的合資公司,西雅特也考慮進入中國,我們在重新思考中國問題。市場的情況,股比,我們都在考慮。我們今年內肯定會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明年年初會有一個明確的回答,現在回答有點早。”
去年4月12日剛剛接任穆勒(Matthias Mueller),走馬上任不到一年的大眾集團CEO迪斯,是個有魄力的改革實干家。像股比調整這種問題,他完全可以打太極。但是在回答提問時,他既坦誠表明了態度,又給出了時間表。
迪斯另一個給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是今年1月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表示,汽車是“迄今為止最復雜的互聯網設備”。在不遠的將來,大眾也會成為一家軟件驅動的公司,軟件的重要性會越來越突出,將來軟件和硬件的比例大概是50:50。
今天的大眾集團年會上,迪斯坦承在軟件方面,目前大眾自有的能力還很薄弱,軟件需求需要外部采購。但這樣的局面很快會發生變化,大眾集團要建立自己的軟件系統,統一管理不斷更新后,再提供給各子品牌使用。
大眾集團變革的戰鼓,已經隆隆作響。
大眾堅定轉向電動化
飽受之前柴油門困擾的大眾集團,決心向電動化大步邁進
到2023年,大眾集團針對電動化領域的投資,就將超過300億歐元。而到2030年,集團旗下車隊中電動汽車的覆蓋比例將提高到至少40%。
與此同時,為達成《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實現2050年完成包括車隊、生產和管理環節在內的全面碳中和,大眾汽車集團也在系統性地推出電動車型。集團計劃在未來十年內,推出近70款新電動車型,而非此前計劃的50款。相應的在未來十年內,大眾集團基于電動汽車平臺生產的汽車數量,將從1,500萬輛增至2,200萬輛。
據了解,為了在2050年之前實現完全脫碳目標,大眾汽車集團已經在所有領域設置了未來幾年需要達成的階段性目標。所涉及的舉措將遵循三個原則:第一,不僅有效而且可持續的碳減排;第二,在能源供應方面轉向可再生能源;第三,針對無法避免的剩余排放提供補償。例如,為了達成汽車全生命周期碳平衡優化這一目標,大眾汽車集團已經從供應鏈上著手相關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鋼和鋁供應領域存在巨大的碳減排潛力。
2019年大眾集團第一批新一代電動汽車將投入生產:首先是奧迪e-tron隨后是保時捷Taycan。目前,這兩款車型的預定總量已達到20,000輛。同時,隨著大眾汽車ID.車型產量的增加,電動汽車將成為市場主流,首批面市的其他電動車型還包括:ID. CROZZ、西雅特 el-born、斯柯達Vision E、ID. BUZZ,以及ID. VIZZION。
MEB平臺在大眾汽車集團的電動汽車攻勢中,位居核心地位。大眾的戰略是開放平臺,通過與第三方合作,對MEB平臺進行最廣泛的挖掘利用以實現規模效益,從而顯著降低電動出行的成本。
為保證電動汽車的生產,大眾已選擇LG化學、SKI、寧德時代和三星作為戰略電池供應商,并密切關注在歐洲參與建設電池工廠的可能性。同時在未來電池技術方面,大眾集團希望與合作伙伴QuantumScape一起,將固態電池技術應用到產業化生產中。
為了進一步推動電動出行,大眾也將與IONITY公司合作,在2020年前在歐洲的主要道路和公路沿線建造400個快速充電站,其中有100個位于德國境內。大眾汽車新成立的子公司Elli(Electric Life)也將在德國率先提供壁掛式家庭充電。
中國市場是大眾全球重中之重
迪斯認為,在勞動生產率和質量方面,中國已經豎立了標桿。而在電動出行方案、數字化等等,中國也是最重要的市場。
迪斯表示,中國是電動車最強勁的市場,也是大眾真正的機會。大眾要迅速進入中國電動車市場,集團電動車40%的銷售也要在中國。
而未來電動車軟件在中國。迪斯認為在中國,創新非常迅速。互聯網、數字化方面,中國已經完全居于領先位置,而在其他領域,中國也走在德國前面。
因此,大眾需要在中國找到本土性的解決方案,找到和中國能相互結合的地方。這也許正是迪斯既擔任集團CEO,又負責中國市場的主要考慮。
迪斯談到,大眾不能像以前那樣,在德國開發技術,然后去中國上市。將來很多技術,需要在中國開發。這也促使大眾在2019-2020年很多政策,需要當地決策。
各個品牌各個地區,都應該有自己的發言權。大眾未來的技術研發,不能由總部統一進行,將來會出現變化。比如為吸引中國市場年輕一代的消費者,大眾也剛剛發布了全新子品牌捷達。
這些接地氣的本土化措施,也保證了大眾集團在華銷量,在中國汽車市場出現28年來首次負增長的背景下,保持了0.5%的增加,也進一步擴大了市場份額,市占率達到18.5%。
2018財年
大眾集團業績表現穩健
集團交付1080萬輛車,比2017年增加0.9%;中國交車420萬輛,比2017年增加0.5%,在整體車市負增長的背景下,擴大了市場份額;
銷售額2358億歐元,比2017年增加2.7%;
集團利潤139.2億歐元,同比增長0.7%,低于預期的145.3億歐元。奧迪與保時捷,分別貢獻利潤47億歐元和41億歐元,而大眾品牌貢獻32億歐元;
集團(特別項目計提前)經營利潤171億歐元,比2017年增加0.4%;經營利潤率7.3%,比2017年下滑0.1%。
總結
擺在大眾集團面前的挑戰依然不少,比如全球統一輕型車輛排放測試規程(WLTP)測試規程,為大眾集團業績帶來了挑戰。特別是奧迪受到了最大影響,要到2019年第一季度底才能正常提供車。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商業評論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8800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