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以后,以購買30萬元、50萬元、100萬元的奔馳車為例,40%首付、60%貸款、手續費費率2.5%的情況下,免除金融手續費后車主分別節省4500元、7500元、1.5萬元。
這是奔馳《服務公約》推出后對消費者實實在在的影響。影響還包括捆綁銷售,在過去,一輛30萬元有大約3萬元的新車的保險、精品裝飾、售后延保等配套服務,《服務公約》之后,這些服務和費用車主可以自由選擇。
以上是成都車展上,北京梅賽德斯-奔馳銷售服務有限公司銷售與市場營銷首席運營官段建軍接受媒體專訪時細算的兩筆賬。
縱觀今年前8個月車市,一邊是規模繼續萎縮、競爭繼續加劇、國五國六切換陣痛,一邊是市場下行壓力帶來的營銷火拼:捆綁最火IP哪吒、30億元紅包補貼、拉飛機、追高鐵、高空拋車、冠名火箭、命名小行星……汽車營銷告別了田園牧歌式的優雅,進入貼身肉搏時代,熱鬧異常。
而奔馳把重心轉向了服務。
誠然,這有偶然和被動因素,直接誘因是西安一事。如果把該事件放在稍長遠的產業背景和時代背景下,則擁有很強的必然性——中國車市高速發展了近30年剛剛踩下剎車,4S店銷售服務體系誕生了20年需要一個契機自我審視。
“這些問題,說是十多年的沉疴頑疾也好,或者是習以為常的銷售方式也罷,但是如果我們能打破它,能夠在奔馳體系內,在《服務公約》的前提下做到對客戶負責,在我看來其實也是在當今汽車營銷的角度上再次發明了汽車。”段建軍說。
《服務公約》的核心內涵是不捆綁銷售、不強制消費,讓消費者擁有完全透明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這看起來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但在實際情況中,連坐一次滴滴出行這種單價幾十塊的服務背后都蘊藏著各種利益相關方的博弈和行業慣例,更遑論汽車銷售中的復雜度。
之前汽車銷售行業中的捆綁銷售、強制消費是賣方市場遺風,奔馳《服務公約》的推出,可以看做中國汽車賣方市場劃上句號的一個標志。但這不是奔馳一家的事,給一些市場表現較好的品牌也帶來兩難選擇。
“《服務公約》的推出,一方面是樹立行業的標桿,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力圖為客戶營造更好的購車體驗。”段建軍說,“這幾個月來,我們也承受了各方面的壓力,這條路很不好走,因為這等于你動了這個‘大蛋糕’,而且是要改變整個行業大家司空見慣的事情。”
他介紹,雖然有壓力,但執行起來毫不妥協。奔馳對經銷商合作伙伴的要求是:只要有客戶進店,必須先為他們講解《服務公約》。經銷商在晨會和夕會上都會反復強調《服務公約》,剛推出的時候全網經銷商還會一起朗讀《服務公約》將其銘記在心。“這些做法都是為了讓大家逐漸從過去那種不好的方式和習慣中走出來。雖然面臨許多困難,但我們執行的決心從未動搖過,也絕不會回頭。”
還建立了《服務公約》的反饋機制。“現在我們的管理層,無論是工作日還是周末,每天都會通過郵件的形式去了解經銷商對《服務公約》的執行情況,包括違反《服務公約》案例的總結。每天差不多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這些東西,了解一下在昨天又有哪些事情沒有做到位,還有哪些客戶對服務不滿意。”
這些做法對消費者是利好,但經銷商要付出不小的經濟代價,如果不正視這些現實,很可能一場運動過后依然如故。
奔馳的解決方案是“在現階段,我們對經銷商合作伙伴會有額外的補貼,只要不違反《服務公約》,每臺車都有一定的補貼,我們期望能和經銷商合作伙伴共同度過這個艱難的過渡時期。”
有人可能會聯想到另一個問題,經銷商網絡問題這么多,會不會逐步被線上銷售取代?即使奔馳也已經采取了線上銷售形式作為補充,段建軍依然表達了對線下服務100%的信心和堅持。
“我在美國的同學和我說,在美國買奔馳只要在網上選定,連銷售顧問都不用見就完成了購買,購買的車輛也會有人開到客戶指定地點停放好。但是我問他,你知道奔馳在剎車時有Hold功能嗎?他說知道。”
“我又問,那你知道怎么只開駕駛側車門,其它車門都保持上鎖嗎?如果下車買個東西,回到車上之前,怎么用空調余溫熱車嗎?他很驚訝,說還有這個功能啊。”
“我想說的就是交車過程中,產品說明對很多人來說還是必要的,在中國我們有時不僅是做一次交車,還要做二次交車,讓客戶體驗產品的這些功能,也提升了客戶滿意度和服務質量。對于整個行業,我相信通過競爭、新科技的應用、服務質量的提升,一定會促進行業的發展。”
線下銷售不被線上取代的最大理由是服務。他最后強調:“關于客戶服務,我們和經銷商合作伙伴會一起做該做的事,做正確的事,而且會堅持做正確的事。”
在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型中,在4S店體系和汽車流通業態變革過程里,梅賽德斯-奔馳所推出的《服務公約》或在歷史節點上起到了關鍵作用。
2019年過去的這8個多月,奔馳與整個行業一同擁抱了不少改變。但可貴的是,奔馳積極應對每一個改變,銷量依然正增長,再次創造同期銷量紀錄。
2019年1-8月,梅賽德斯-奔馳及smart品牌在華累計交付470,890臺新車,同比增長3%。
“心所向,馳以恒”,汽車發明者梅賽德斯-奔馳,依舊在路上。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商業評論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9926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