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已經有一些汽車工廠復工,但更緊迫的問題是,支撐該行業的脆弱的供應鏈正在崩潰。
當德國汽車業高管本月初與總理默克爾舉行危機期間的電話商討時,他們擔心的不僅僅是迅速蒸發的公司收入。
大眾、寶馬和戴姆勒的負責人討論了冠狀病毒大流行對它們成千上萬家小供應商的可怕影響,一旦導致這些公司位于歐洲和美洲的工廠關閉的疫情緩解,小供應商的存活對重啟生產非常關鍵。
盡管豐田、雷諾、現代、大眾汽車和沃爾沃等最大的汽車制造商正準備在歐洲的一些工廠復工,但汽車銷售接近停滯,更緊迫的問題是,支撐該行業的脆弱、較長的供應鏈正在崩潰。
大眾汽車首席財務官弗蘭克?維特(Frank Witter)表示:“我們非常擔心(供應商的流動性)。”
他說,隨著意大利北部、西班牙以及全球范圍的大眾汽車供應商停工,該公司正在研究“可以提供幫助的個性化解決方案”。
一些人在此前經歷了金融危機和福島核泄漏災難之后強化了采購計劃,他們為每個關鍵配件確定了備選供應商,但本次汽車供應鏈崩潰的速度還是讓他們感到驚訝。
大陸集團表示,該公司2300家汽車供應商中有數十家瀕臨倒閉。大陸集團是全球最大的汽車配件制造商之一,該公司生產從剎車到收音機、到增強現實擋風玻璃的很多汽車產品。
在整個歐洲和美洲實行大范圍停工的幾天之內,勞動力市場受到的影響也變得顯而易見,例如,美國、德國和法國雇用超過100萬人的汽車配件供應商讓工人休假并削減了工資。
與制造汽車的公司相比,美國汽車配件制造商的雇員人數更多:兩者分別為40.3萬和59.2萬。許多最大的配件制造商都聚集在密歇根州,該州對11月總統大選的結果至關重要。
位于密歇根州郊區的鋁制車輪制造商Superior Industries International已經關閉多家工廠并讓8000多名員工中的一部分人休假,在搖擺州俄亥俄州,輪胎制造商固特異公司又讓4000名員工休假或降薪。
在法國和德國,大陸集團、Valeo和輪胎制造商米其林等供應商讓數以萬計的員工處于部分雇傭狀態。
盡管汽車制造商以及他們最大的配件供應商可以獲得數十億歐元的信貸額度,從資本市場和政府貸款中獲得資金,但規模較小、通常由家族所有的配件制造商網絡無法承擔大量的債務,這些小型制造商也為全球汽車工業提供配件。
德國供應商Dr?xlmaierGroup說,形勢嚴峻。該公司為全球高檔汽車品牌生產定制的電子產品、儀表板和內部照明設備,直接提供給大型汽車工廠。
該公司按訂單制造定制的配件,當汽車制造商因疫情關閉工廠時,該公司不得不立即關閉工廠,讓數萬名工人回家,同時還要承擔將受過培訓的員工保留在公司的巨額固定成本。
這家公司說:“我們生產配件的許多國家沒有休假計劃,例如突尼斯、匈牙利和墨西哥,我們必須自己支付員工費用。”
即使很多地方解除封鎖,一輛汽車背后大約三萬個配件的供應鏈可能需要數月才能完全運轉起來。
密歇根州汽車研究中心的工業、勞工和經濟副總裁克里斯汀·德茲切克(Kristin Dziczek)說,一家小公司就可以破壞數家汽車制造商的供應鏈。
汽車業高管警告說,新的供應商需要尋找,然后進行配備和認證,更換一個供應商就可能使大型汽車廠的復工推遲數周。
法雷奧(Valeo)首席執行官Jacques Aschenbroich說:“我們知道,我們與供應鏈中最薄弱的環節一樣脆弱。”法雷奧是法國最大的配件供應商之一,專門制造傳感器和高端設備,包括自動駕駛汽車的配件。
Aschenbroich說:“在危機之前,使用我們191家工廠中的30億個配件,公司每天可以生產800萬個產品。”
法國財政部長布魯諾·勒梅爾(Bruno Le Maire)在4月份表示,對于化工、航天和汽車等關鍵行業,如果關閉那些工廠,這不只是兩三個月的事情,因為背后的價值鏈重啟非常復雜。
整個行業向無排放車輛的轉變可能會在接下來的二十年中消滅當前大部分的內燃機供應商網絡,這使情況更加復雜。
電池制造商Moll位于德國上弗蘭肯行政區的一個小鎮,大眾汽車是其主要客戶,在大舉投資開發電動汽車鋰離子技術之后,該公司現金儲備很少,于是從3月底開始無法償還債務。這是供應商容易遭受疫情沖擊的一個早期例子。
商業銀行LBBW的分析師格哈德·沃爾夫(Gerhard Wolf)說,這場危機簡直是雪上加霜,因為目前很多公司正在進行轉型。
盡管世界上一些地區解除封鎖為大型汽車制造商帶來了希望,但任何復工都將取決于幾個大型經濟體的同時復工,而一些大型經濟體才剛剛進入疫情最嚴重的時候。
瑞典卡車制造商斯堪尼亞(Scania)的首席執行官Henrik Henriksson表示,歐洲當局需要進行協調,即使在瑞典有良好的合作,在法國、意大利、德國和西班牙也需要合作。
迫在眉睫的現金缺口也引發了人們的疑問,即當前的動蕩是否會推動小型供應商之間出現長期以來所期待的整合。
法國政府官員承認,即使為汽車業提供數十億的貸款和支持,該行業仍不得不進行整合。
一位歐洲交易商表示,他們希望看到更強大的供應商收購實力較弱的供應商,這可能是出于汽車制造商自身的要求,以保持供應鏈的完整性。
這位高管說,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些供應商獲得救助,也會出現很多整合,這種情況應該出現。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商業評論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14091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